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 第11章

馬伯庸

  想當初曹魏初定土德,就有閒人跟曹丕遞話,說趕緊把「雒陽」給改回「洛陽」吧,土克水,王朝之氣壓住了首都之氣,乃是大好事。估計唐武宗李炎就是想到了這個典故,所以才加以發揮和應用的。

  說句題外話,唐武宗的前一任皇帝是唐文宗,本名李涵,也是帶三點水的,後來登基的時候改名為李昂,不知道是否也跟五德學說、五行相生相剋有啥關係。手頭沒有什麼確實的證據,姑妄言之,大家也都順耳朵一聽就是了。

  唐文宗前面是唐敬宗李湛,唐武宗後面還有個唐懿宗李漼,全都帶三點水,卻都沒有改名。李湛確實活得不長,李漼卻好歹活了四十一年,比改名李炎的唐武宗多活了九年,所以說這君主名字和王朝德性之間的生克關係嘛……嘿嘿嘿嘿,今天天氣真不錯。

  咱們來總結一下此時所謂正統德性體系吧:周朝是木德,漢朝是火德,木生火,這是五行相生;然後北魏是水德,水克火,這是五行相剋;接着北周是木德,隋朝是火德,唐朝是土德,都是五行相生。總而言之,相剋、相生的新舊兩套學說,原本都可自成體系,可是經過了人為的反覆降格、升格和割裂以後,就混合出來這麼一個四不像。

  唐朝總共傳承了二百八十九年,最終這個土德王朝還是掛掉了。關於唐朝滅亡的因素很多,包括內部的牛李黨爭、藩鎮割據、農民起義,也包括外部的回鶻、吐蕃、契丹等外族侵擾,不過直接毀掉這個王朝的,還得說是藩鎮割據。

  終結唐朝統治的傢伙就是一個割據一方的大軍閥,此人本名朱溫,是「要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的典範。

  朱溫曾經參加過黃巢起義。且說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初五,黃巢率領大軍殺進長安,唐僖宗按照慣例逃去了四川。可是黃巢沒能在長安站穩腳跟,很快就被各地蜂擁而來勤王的唐軍給趕出去了,作為部將的朱溫瞧着形勢不妙,於是就在公元882年臨陣倒戈,降唐了。唐僖宗這個高興啊,算起來朱溫是頭一個歸降的叛賊,而且職務還不低,本着「千金買馬骨」的古訓,他立刻下詔任命朱溫為左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且賜名:全忠。

  可是正如火德王朝不可能一直火下去,水德王朝也不見得不發大水一樣,名字是名字,實際是實際,這個世上名實不符的事物多了去了。想當初開元、天寶的盛世就有一半兒毀在一個叫「國忠」的傢伙手上,唐朝最終也毀在這個「全忠」手裡了,兩人簡直可能說是隔着一百多年前後輝映。

  中唐開始就藩鎮割據自雄,到了晚唐,藩鎮們更是鬧得不像話,不但私相授受職務,不聽朝廷調遣,而且還三天兩頭地私鬥甚至造反,而朱全忠在降唐以後,很快就發展成中原地區最龐大的一家藩鎮勢力。勢力強了,野心就隨之而起,公元907年四月,他終於下手推翻唐朝,建立後梁——歷史就此邁進了空前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而後梁就是五代中第一個王朝。

  所謂五代,指的是梁、唐、晉、漢、周這五個基本控制中原腹地,並且相互延續的王朝。所謂十國,就是中國大地上還先後存在着的十個割據小國,除了一個北漢是後漢皇族在契丹人的支援下苟延殘喘,可以暫且不論之外,其餘九國基本上都在南邊兒。關於德性的問題,咱們還是老規矩,先從北邊說起。朱梁的德性是什麼呢?

  公元907年,朱溫推翻唐朝,建立梁朝,史稱後梁。這位老兄既然當了皇帝,當然不能再叫「全忠」了,那得別人忠他呀,他怎能去忠別人?因而改名朱晃。他也信五德循環那一套,既然唐朝是土德,土生金,那麼後梁就該應金德。於是朱晃自命為金德王,就連內殿的名字都定下叫作「金祥殿」,當真是金光閃閃,瑞氣千條。

  馬屁精們按照慣例是蜂擁而上,忙着獻祥瑞、解讖謠。據說,還在武則天垂簾聽政的時代,世間就出現過一則讖謠,說:「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當時就有人解釋說:「兩角犢子,那是牛啊,想來一定有姓牛的惡人出現,顛覆大唐社稷。」所以後來官吏們互相傾軋,姓牛的人就倒霉了,周子諒彈劾牛仙客,李德裕彈劾牛僧孺,都搬出這則讖謠出來說事兒。

  可是過了一陣子,不知道哪兒又跳出閒人來給了個新解釋,說大家都理解錯了,要想解這讖謠,得在「牛」下面安個牛角「八」。這樣就成了「朱」字——唐德宗時期有朱泚叛亂,當時人都說這是應了讖謠啦。等到朱泚失敗被殺後整整一百年,又有人把這事兒給翻出來了,奉承朱晃說:「這分明說的是陛下您哪,您將代唐而興,老天爺兩百年前就給出預兆啦!」

  除了讖謠之外,當然還有祥瑞,有人聲稱在廣南附近逮着一頭鹿,這鹿可不尋常,它的耳朵上缺了兩塊。據說,鹿這種畜生壽命很長(這當然跟生物學無關),若能活過一千年,則全身皮毛就會變得雪白,耳朵也缺一塊。如今逮着的這頭鹿耳朵上缺了兩塊,那鐵定壽命超過兩千年了,大傢伙兒就頌揚說,這正合乎本朝尚白的金德之象。

  可惜這個金德王朝別說兩千年了,就連二十年都沒熬過去,很快就給滅掉了。

  賊寇豈能有德性?

  究竟是誰滅的後梁呢?原來朱溫雖然建號稱尊,但他的實際統治範圍還不到中原的三分之一,四周是群敵環伺,內戰、外戰從來就沒有停過。其中有一鎮唐朝舊藩,乃是沙陀人李克用所建,實力最強,跟朱晃也仇深似海。李克用死了以後,傳位給兒子李存勖,這位李存勖是一代名將,數次發兵,殺得朱晃捉襟見肘、狼狽不堪。所以朱晃忙着打仗,精力有限,金德不金德的,也就登基的時候順道提了一嘴,沒再多鬧什麼幺蛾子。

  到了公元923年,後梁終於被李存勖給滅掉了。李氏父子本是沙陀人,這個曇花一現的少數民族,本來從屬於突厥,突厥為唐所滅,沙陀就順勢降了唐,首領朱邪氏被賜了李姓。傳到李克用、李存勖的時候,就乾脆舉起了復興唐室的大旗,以號召各路諸侯雄起跟朱晃對着幹。當時李家打着兩面旗號,一面是「唐」,雖然唐朝亡了,但他們仍然自認是唐朝的臣子;一面是「晉」,因為李克用曾被唐朝冊封為晉王。然而等到李存勖勢力膨脹,北邊兒打退了契丹,南邊兒把後梁軍打得跟狗一樣的時候,他就乾脆廢了「晉」字旗號,光稱「唐」了。為啥呢?原來這位老兄老實不客氣,自己登上皇帝寶座,自稱大唐天子啦。

  李存勖這種行為,瞧着很眼熟吧。沒錯,想當年劉淵也是外族掛個劉氏賜姓,號稱要復興漢室,其結果是初興了一個匈奴族政權,如今李存勖號稱要復興唐室,結果也初興了一個沙陀族政權——史稱後唐,李存勖就是鼎鼎大名的後唐莊宗。

  不過李存勖比劉淵要討巧得多,也幸運得多,因為當年魏、晉先後興起,漢朝都快被大傢伙兒給忘得差不多了,復興漢室的旗號連諸葛亮都打不穩,劉淵當然更打不穩,所以後來只好悻悻然撕下偽裝,把國號給改成了「趙」。李存勖打出復興唐室旗號的時候,唐朝才剛亡了不久,加上朱晃在中原胡作非為,所以是人心思唐啊。雖然不是李唐正根兒,李存勖這旗號卻也打得穩穩的。那麼既然是復興唐室,他自然不能繼承後梁的金德,自稱水德,必須「堂堂正正」地宣稱自己跟從前的唐朝一樣,也是土德。風遺塵整理製作。

  後梁的金德就這麼着給埋掉了,生生從五德循環里給剔了出去——沒辦法,勝者王侯敗者賊,一個賊寇也敢有德性嗎?

  李存勖很會打仗,但可惜不會治國。剛把後梁滅了,他就趾高氣揚地覺得統一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此不理國事,痴迷上了表演藝術,成為古往今來地位最高的戲劇票友。他還給自己取了一個藝名兒,叫作「李天下」。某次他一登台就連報三聲「李天下」,結果一個戲子衝上來給了他個大嘴巴,喝道:「理天下的只能有一人,怎能有三個?」李存勖不但不光火,竟然還誇獎那戲子忠心可嘉。

  李存勖就這麼唱着戲,把命都給唱沒了——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都城洛陽爆發兵變,亂軍一箭就要了這位「李天下」的老命。但是李存勖雖死,後唐卻並沒有亡,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搶到了寶座,讓這個土德王朝又延續了整整十年,最後亡於後晉。

  後晉的開國皇帝名叫石敬瑭,本來是後唐的大將,後來跟後唐末帝李從珂鬧矛盾,悍然掀起了反旗。可李從珂兵強馬壯,石敬瑭打不過他,那該怎麼辦才好呢?古往今來,什麼事情都有下限,只有人的節操沒有下限,石敬瑭無路可走之下,乾脆開門揖盜,去懇請契丹兵殺進中原來幫忙,不僅如此,他還公然向契丹稱臣,尊奉還沒自己歲數大的契丹國主耶律德光當老爹!生靠着不要臉奪取了政權。

  後人有罵石敬瑭是「漢奸」的,這話不大對,因為老石本來就不是漢人,他跟後唐皇室一樣,都是沙陀人。

  後晉繼後唐而興,土生金,於是五代中第二個金德王朝就這麼着誕生了。這個金德王朝同樣短命,石敬瑭死了以後,他兒子石重貴繼位,還算有點兒骨氣,當年石敬瑭覥着臉向契丹稱臣,還認了個乾爹,到了石重貴就該成孫子了,可是他孫子肯當,臣不肯當,打算斷絕跟契丹哪怕只是名義上的附庸關係。只可惜石重貴和他那一票重臣光骨頭硬了,完全沒有本事,結果被耶律德光領兵殺入中原,直接就給滅了國。

  後晉朝廷是完蛋了,皇帝、大臣不是被殺就是被擒,可是老百姓還在,一時間義兵四起,打得契丹兵是顧頭不顧腚,徹底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耶律德光沒辦法,只好扔下一句:「沒想到中國人那麼難搞。」撤兵回國,走半道上就活生生給氣死了。

  後晉的節度使劉知遠趁機雄起,建立政權,史稱後漢。為什麼又用上了「漢」這個國號呢?原來那劉知遠也是沙陀人,劉這個姓天曉得哪兒來的,他既然找不到賜姓的來由,乾脆一梗脖子直接編瞎話,說自己是東漢顯宗孝明帝第八子淮揚王劉昞之後,所以如今再來復興漢朝。當然啦,這套鬼話壓根兒蒙不了人,況且隔着將近千年,也沒人再懷念漢朝了,所以他也就不再承襲漢朝的火德,而是繼續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取代了晉德——後晉是金德生水,後漢就是水德。不過這傢伙「德」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後漢天下只有短短的三年,就被大將郭威奪了位,改國號為「周」。

  咱們說過,以往的歷代帝國名號,基本都沿用開國皇帝登基之前的封國名或者封爵號,比如漢王劉邦、魏王曹丕、晉王司馬炎,再比如南北朝時候的宋王劉裕、齊王蕭道成、梁王蕭衍、陳王陳霸先、齊王高洋、周王宇文覺,後來還有隋王楊堅、唐王李淵,一直到梁王朱全忠。

  關於朱全忠還有這麼一檔子事兒,想當年他打算逼唐朝昭宣帝李柷讓位,大臣蔣玄暉、柳璨商量着,按照魏、晉以來的慣例,重臣就應當先封個大國,然後再接受禪讓,梁是小國,不夠資格怎麼辦?於是他們就慫恿昭宣帝下詔改封朱全忠做魏王,加九錫(天子賜給功臣的九種器物,表示最高的禮遇)。可誰想到這位「全忠」的梁王是流氓出身,最討厭按牌理出牌,不但不肯接受,反而把蔣玄暉和柳璨給宰了,最終以梁王的身份受了禪讓,這才建立起來後梁。

  要是這傢伙講點兒規矩,說不定歷史上將會出現一個後魏呢。

  拉回來說,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在後漢朝,最高的名號是監國,根本就沒有周公或者周王的爵號,那他為什麼要以「周」作為帝國名號呢?據說,這也是跟他先祖以及五德循環相關聯的。

  郭威的先祖(不用說,也是自稱的,不過郭威理論上還算是漢人)乃是周朝的虢叔,古代郭、虢二字相通,所以虢叔後人就自稱姓郭,按照這種譜系,郭家的先祖是周王室。巧合的是,按照劉歆的新五德系統,周朝不是火德而是木德,而南北朝時候宇文氏建立的北周也是木德,郭威篡的是後漢的水德,水生木,恰好也是木德。三周皆木,這真是天意,因此這個「周」的國號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周太祖廣順元年,司天上言,歷代帝王以五運相承,前朝紹承水德,今國家建號周朝,合木德代水。准經法,國以歲暮為臘。今曆日所行,合以今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丁未為臘。從之。(臣欽若等曰:晉承後唐,漢承晉,本文不載承土之德,據周稱木德,即是漢為水,晉為金,以繼唐土德也。)

  ——《冊府元龜·帝王部·運歷》節選

  石頭裡冒出來的德性

  後周是五代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王朝,北邊兒就此告一段落,咱們再來說說南邊兒。

  前面說過了,五代十國,十國里除了一個北漢外,其餘九國都在南邊兒。這九國其實不夠有意思,那班傢伙對五德學說並不怎麼上心,所以稱帝的多,推演五德的少。何況他們中很多人本身也有自卑心理,認為正統都在北方五代那兒,自己其實就一地方政權——比如南唐雖然稱帝,但一向奉北方王朝為宗主,而錢鏐的吳越、馬殷的楚則連皇帝都不敢稱,只是國王級別。不是正統,就沒有論德性的資格,所以他們主動縮了頭。

  有個國家一定要提上一提,那就是前蜀。這個前蜀是王建創建的,雖然沒有什麼「德性」的記錄,可是論起祥瑞來,卻是十國中最多的。《新五代史》里一篇《前蜀世家》,幾乎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記述哪年哪月什麼地方碰到了什麼祥瑞。

  比方說,就在唐朝滅亡的那一年(公元907年)正月,據說青城山上出現了巨人,然後到了六月間,萬歲縣又出現了鳳凰,嘉陽江里出現了黃龍。更可怕的是,「諸州皆言甘露、白鹿、白雀、龜、龍之瑞」,這一個「皆」字,不禁讓人滿身起雞皮疙瘩……

  祥瑞太多了,這裡不可能一一枚舉,我就舉一個例子,便可見前蜀君臣的想象力奔放到了什麼程度。前蜀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八月,有人號稱在洵陽看到了龍,而且不是一條,而是整整五十條!連修史的歐陽修本人寫到這裡,都忍不住說了一句:幫主,這也太離譜了吧!

  歐陽修為此大發議論,說他讀這篇《蜀書》,發現各種包括龜、龍、麒麟、鳳凰、騶虞之類,歷代都說代表帝王興起的祥瑞,全都聚集去了該國,這可真是太奇哉怪也了。尤其是龍,龍這種東西不被人見到才顯得神奇,在天上飛行着排雲布雨才是它的本職工作,如今突然暴露形象,就是不神,不在天上卻在水裡,就是失職,至於一下子出五十條,那簡直就是妖孽了。

  五代十國的終點是宋朝。不過在說宋朝之前,還有一個大國得先介紹一下,那就是遼。

  遼的正經國號,其實應該以族為名,叫作「契丹」。契丹的開國君主是耶律阿保機,和後唐太祖李克用、後梁太祖朱晃是同一時期的人物。雖然是契丹人,但他一直熱衷於漢學,手底下重用的都是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等一大票漢人謀士。耶律阿保機死後,他第二個兒子耶律德光繼位,石敬瑭恬不知恥地來請救兵,主動獻上燕雲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山西北部這些傳統上的漢人居住區。契丹人占了這些地方,不大會管理,但是耶律德光思路發散,乾脆搞了個全新的政權模式,把官員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管契丹、奚、蒙古、女真等遊牧漁獵民族,一部分管漢地、漢人。

  這種兩部制,表明契丹國是蕃人和漢人的共同國家,最顯著的標誌是什麼呢?那就是上朝的時候,皇帝、皇后同時臨朝,皇帝穿漢服,皇后穿蕃服。所以很多片子裡拍契丹國主在朝堂上還是皮袍、氈帽,那是錯誤的,他正經的打扮應該是直角幞頭配圓領大衫。

  再後來,石敬瑭掛了,他兒子石重貴突然奓毛不打算稱臣,耶律德光就老實不客氣地領兵南下,滅了後晉。本來耶律德光這回出馬是不打算再回北邊去的,他要在洛陽建都,在中原稱尊,當真真正正的中國皇帝,然而天不從人願,耶律德光一腳踩進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被迫狼狽逃回。從這事兒也可以看出,契丹人是把自己當中國人的,是把自己的國家當中國王朝的。所以他們對內的國號是「契丹」,但在和中原王朝,尤其是後來的宋朝搞外交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才是中國正統,就定了個「遼」的漢式國號——不能還叫契丹,瞧着就蠻夷,不是中國范兒。

  順道一提,因為契丹遼兵鋒所指,直接西域,而無論五代還是後來興起的宋朝,都沒能對西域施加哪怕一丁點兒影響,所以當時中亞細亞一代的各國各民族,都普遍把契丹遼當成中國,從他們那兒再往西傳,一直到歐洲,也都是把契丹當成中國的別名兒。

  拉回來說,既然連中國式的國號都敲定了,那麼中國王朝名義上傳承了好幾千年(實際就一千來年)的五德學說,他們當然不敢不理。可最大的問題是,契丹遼和中原王朝向來沒太大瓜葛,這個「德」不好聯繫啊。

  契丹第二任國主,後來被稱為遼太宗的耶律德光,只好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老祖宗。他倒是夠明智,沒去認一個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原王朝當祖宗,而是老老實實地在祖先的神話傳說里找因由。根據契丹族起源神話,最初有一個男子騎着白馬,在遼水邊碰到一位駕着青牛車而來的女子,二人結為夫婦,生下了八個男孩,也就是契丹八部的始祖。契丹族在遼水邊誕生,所以這個德性嘛,當然就該是水德啦。

  於是經過這麼一個推導過程,總算是找到了契丹應水德的理由,並且因此定下了中國式的國號——「遼」,用以紀念本族的母親河。所以說契丹遼的水德跟北魏的土德很類似,不是五德循環,相生或相剋而出的,而是橫空出世,石頭裡冒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