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 第13章
木子藍色
經歷了隋末十餘年的戰亂,關中的百姓重新又看到了天下太平的希望。
「要是能有個班車就好了。」張超揉着自己酸楚的腿向老爹道。
「什麼班車?」
「就是固定往來長安與灞上的牛車馬車,用來裝載乘客。」
原本張超以為自己的想法很有前瞻性,誰知老爹聽了卻只是哼了一聲,不以為然的道,「你說的這個班車是要付錢才能坐的吧?」
「這當然得付錢啊,不過付點車錢就能坐着車來,這也很划算吧?」
「划算個屁,二三十里路而已,走走路還能怎麼了。哪裡有那麼金貴,不走路那腳是用來做什麼的?除非是運了許多東西,才用牛馬車子。不然,誰還要花錢坐車,這不是有病?」
老爹不是享樂主義,而是樸素主義。在他看來,就算有錢,也不應當這樣浪費。走路又走不死,何必多花錢。
一番話,竟然說的張超無言以對了。
其實老爹的想法是這個時代人普遍的想法,小農思想,自給自足。他們一生最大的願意,就是能有一些自己的田地,然後努力幹活,沒災沒禍,攢點錢,修一孔新窯洞,然後娶個婆姨,生一堆孩子,然後再攢錢,等孩子大了,再給孩子修窯洞,給孩子娶媳婦,那時自己也慢慢老了,開始幫兒子帶孫子……
他們一般都不會離開鄉,更別說縣。就算離長安只有三十里,如果不是做役,可能幾年都不會去一次。就算去個鄉上縣裡,他們都會自己背着乾糧。要買點鹽巴針線什麼的,也肯定是要從家裡背點雞蛋土雞或者糧食什麼的到集市上換。
老爹這樣的老府兵,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過,也算是比較少的見過大世面的人了。
「長安現在還是沒有以前熱鬧。」老爹說的是隋開皇后期和大業前期,那個時候才是長安城真正最繁華熱鬧的時候,天下各地的許多百姓商賈,以及來自西域各地的胡商,都匯聚長安。
「長安以後肯定會越來越熱鬧。」張超望着那巍巍長安道。
隋唐長安城與後世的北宋汴京同樣都非常繁華,非常龐大。但卻又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清明上河圖中的東京,商賈遍地,沿街沿河甚至連橋上也都擺了許多攤鋪。
但在隋唐長安城這種情況卻比較少見,因為隋唐長安城規劃上,是帶有軍事理念的。整個長安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
外城又有一百零八個坊組成,外郭城不但有高大的城牆,而且就是城區裡的各個坊區,也是相對獨立的,有一道道的坊牆和坊門相隔。
此外,隋唐的商鋪也不是沿街設立,相反,街道兩邊是嚴禁開設商鋪的。特別是長安的御街朱雀大街更是如此,別說不能開商鋪,就是街兩邊的房子對着御街開門開窗戶都不行,只有品級極高的那些重臣貴戚,才有資格開個窗。
長安城的商鋪,集中在專門的市場。
有東市和西市兩個商業市場區,因此長安人購物也稱為買東買西,簡稱買東西。後世的買東西正來源於此。
除了東西兩市,這兩個專門的商業區,其它各坊里頂多只有一些小型的生活類店鋪。只有到了中晚唐以後,唐長安城才會慢慢的轉變,那個時候,各個坊區里都開始有了大量商鋪,甚至慢慢形成了各個極有特色的坊區商鋪,比如相鄰東市的平康坊,就是大唐著名的虹燈區娛樂集中地。
其它的一些坊,也形成了如鐵匠加工啊等等特色商業區。
但是在初唐,長安城還是幾乎沿襲着隋大興城的規劃。各個坊區就如同是一艘大船上的一個個水密艙,是嚴格獨立分開的。這樣的好處是便於管理,在大興城建造之前,中國可還沒有過如此龐大的都城。
大興城建造設計之初,就是準備平定天下後,把天下各地的那些前朝的勛貴大族都遷入大興以充實京師,同時釜底抽薪,削弱各地的那些地方勢力,以加強新王朝的統治。
因此大興城設計之初,就是衝着能容納百萬人口,以及萬一發生戰事,就算城門被破,可一百零八坊,每個坊都能成為隔離艙,大大增強防禦力,讓長安城能有更強的戰鬥力。
一到晚上,不但長安城要宵禁,關閉城門,各個坊門也都要關閉。因此一到晚上,實際上長安城的所有居民,都跟關進了鴿子籠一樣。無故敢半夜在街上閒逛,那可是要吃板子的,弄不好被巡街的軍士砍了,都沒冤可叫。
現在的長安城,還沒有在城北建大明宮,因此整個長安城還是呈一個巨大的方形。
長安城最熱鬧的也就是東西二市,其中東市周邊都是達官貴人皇親國戚居住的坊區,但東市的熱鬧興盛程度卻不如西市。蓋因唐朝有規矩,朝廷視商賈為「賤類」,以工商為未利,嚴禁百官入市。
西市則距大內較遠,周圍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場經營的商品,多是衣、燭、餅、藥等日常生活品。因為西市繁榮,又稱為金市。
西市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
西市的飲食業最為興盛,因此張超他們這一行,目的就是西市。
第19章
開門紅
西市與長安其它的里坊一樣,也是封閉式的。東貴西富,朱雀大街是長安的中軸,朱雀大街以東屬萬年縣,而以西屬長安縣。東城的北部,都是勛貴官僚宅邸。而西城,尤其是西市邊上,則多是富商居住之地。
外郭城的東西兩城的南部一帶,則多是普通的市井百姓。
雖然西城不如東城勛貴雲集,但卻勝在熱鬧。
張超隨着老爹繞着長安城牆,從東繞南城到西城,經西城三門中的南門延平門入城。門口站着一隊守門士兵,這些士兵也是番上的府兵。對於入城的百姓,也不是很嚴。多數都是直接放行,只有一些惹眼的才會被叫到一邊問話。而那些帶着貨物的商販,也要叫到一邊檢查,並且交稅。
張超和老爹各只背了一個柳筐,算不得什麼很多貨物。但老爹挎着橫刀,張超的幞頭則掩不住他的短髮。
「哪裡人,進城幹什麼,背上筐里是什麼?」
一名很年青,但身上卻穿了一件山文字甲的軍官叫住了兩人。
「有過所嗎?」
過所相當於明朝的路引,也是一種通行證。一般離家百里,都是要過所的。
「我是參旗軍下灞上白鹿車騎府的府兵,隊副張鐵槍。這是我兒,張超。」老爹倒是不卑不亢的自報身份。
一面說着,老爹一面掏出了自己的官印。
銅製的官印並不大,但上面卻有老爹的官職和名字。
年青軍官接過仔細查驗過,然後遞還,笑道,「原來是我們參旗軍的同袍,老哥好。」
「我也是參旗軍的,就是萬年的驃騎府兵,現任旅帥,我叫崔琰,老哥可以稱為我五郎。」
「長官好。」老爹行了個禮。
參旗軍正是大唐關中十二道中的萬年道的軍,關中十二道,每道一軍。萬年道這一軍正是參旗軍。
大唐現在的兵馬系統其實有些亂,名義上軍隊系統是十二衛。但實際上,大唐立國開始就恢復了十二衛的名字,也授任了許多將領為十二衛軍官。不過實際上嘛,大唐十二衛四府,現在僅僅就是個空頭名字。
大唐真正的軍隊實際上是分成了好幾塊,第一塊就是十二道十二軍。這十二道就相當於把關中地區劃為了十二個軍分區,每個軍區分下有一個軍,各領大約一二十個驃騎府和車騎府。
十二道和十二衛最大的區別在於,隋朝的十二衛,是各衛摻雜,同一個地區內,也許有二十個軍府,但這二十個府並不只隸屬於一衛,而是隸屬於多衛,可能每衛都轄一兩個軍府。這樣的做法,大大防範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可以有效的互相監督。
但如今是初唐,是要爭天下。關中是大唐的核心,而當初周邊也不太平。因此才把關中分設十二道,設十二軍。這樣就能集中力量進行防禦,更加有效。
十二道十二軍就是大唐府兵的一支重要力量,擁有二百餘個衛府,名義上有十幾萬府兵。
但除了這十二軍,大唐還有好幾支重要的軍隊力量,這就是李淵父子四人手裡的軍隊。李淵稱帝後,把自己當年帶着起家的那支軍隊中,挑選了三萬精銳常駐京師,這支軍隊也叫元從禁軍。
太子李建成也有自己的東宮兵馬,稱為東宮六率,以及東宮親勛翊衛三衛五府。東宮六率和衛府的兵數量不少,也是一支精銳力量。
此外秦王李世民和齊民李建成,也各有自己的王府兵馬,稱為左右六護軍府,另還有親事府和帳內府,數量也都有數萬。
當然,李家的那些宗室,手裡也還握着或多或少的兵馬,比如正南征的李孝恭,以及李神通等人,連長平公主的駙馬柴紹手裡也握着一支軍隊。
另外那些歸附李唐的隋末反王,不少也還是擁兵一方,如燕王李藝、吳王杜伏威等。
名義上,大唐所有的軍隊都隸屬於十二衛,但具體上,卻還是分屬好幾個山頭。十二軍,算是名義上歸屬朝廷統轄的軍隊了,比太子和二王的軍隊更中立些。
參旗軍,隸屬萬年道下,關中的萬年、灞上等數縣都歸屬萬年道,各府都歸參旗軍統領。老爹的白鹿府也是參旗軍下,而這個崔琰很明顯也是參旗軍的。
不過老爹都五十多才是個隊副,而人家看上去不到三十,卻已經是旅帥了。不過張超聽到對方姓崔,便覺得這不算什麼了。
崔氏,可是隋唐時期最頂級的豪門之一,號稱為五姓七高門的崔氏,可是在裡面占了兩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不論是哪個崔氏,都是了不得的。
七宗之中,李氏也有兩個,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大唐皇族就是隴西李氏的一支。
崔琰倒沒有那些二代的傲氣,對只是個小隊副的老爹也很客氣,還多聊了幾句。
「原來你就是上次虎牢之戰中,持鐵槍沖入河北軍中奪得先鋒之功的鐵槍將啊,聞名已久啊。」崔琰看來是個崇拜勇士的年輕人,知道了老爹就是本軍上次立功的那人後,更加熱情了。
「某隻是一老卒而已,不敢稱將。」老爹客氣道。
「老哥過謙了,老哥這是來長安幹啥呢。」
「沒啥,做點買賣。」老爹在自己的崇拜者面前,沒多說什麼。
不過張超倒看出這個崔旅帥是個高富帥,年輕多金,性格也很真爽。當下便在一邊道,「我們爺倆做了些黃饃饃來長安賣,這饃可好吃了,不酸還甜,最能充飢。五郎哥哥在這裡當班也餓了吧,不如拿兩個去吃。」
一面說,張超一面已經直接掀開柳筐,從裡面取出兩個還帶着熱氣的黃饃饃。
「哦,好香。」
崔琰忍不住贊道,「這不是蒸餅嗎,怎麼叫黃饃饃?」
「五郎哥,這可不是普通的蒸餅,你看我們的黃饃饃,一拿出來隔老遠就有股清香。而且你看,這饃是不是好大,你看這裂開的口子,裡面的紅豆棗沙都露出來了。還有你拿在手裡捏下,你就知道,這饃有多鬆軟了。」
崔琰本來一看是黃色的蒸餅,就知道是糜子做的,便沒啥胃口。平時他吃的可都是白面蒸餅,裡面的餡都是羊肉的。
不過黃饃饃被塞到手裡,他手一按上去,發現果然很鬆軟,軟的不像話。
「五郎哥,你吃一個試試,包你吃了一個想倆,不好吃你罵我。」
「我倒想試試是不是真有這麼好吃。」崔琰聽張超這麼一說,也不好推辭了,當下拿起一個咬了一口。
他本來還想,若是不好吃,立即就不吃了。
可一口下去。
哇,好鬆軟,而且,為什麼這蒸餅不酸?
又松又軟,不但不酸,而且好像還有甜味。再咬一口,咬到裡面的紅豆沙了,紅豆和大棗蒸熟做成的沙餡,有豆香也有棗甜,給這黃色的蒸餅帶來了一份極難得的口感味覺。
「好吃。」
說了一句好吃後,崔琰忍不住又大口吃了起來,一個黃饃饃,也就五十多克出頭,唐朝一兩多點的樣子。
唐人食量普遍較大,男子差不多都能吃十幾個。
一兩多的黃饃饃,崔琰居然幾口就吃掉了,他忍不住又把第二個也給吃了。等發現兩個都下了肚,他才有些不好意思的對着張超父子兩笑笑。
「讓兩位見笑了,今天真有些餓了。不過這個黃饃饃真是好吃,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蒸餅。」
「崔大哥餓就再多吃幾個。」
崔琰笑笑,「這個饃是你們自己做的嗎?帶了多少來賣啊?」
「五百個。」
「這樣吧,五百個我全包了,正好請當班的手下弟兄填填肚子,也讓他們償償這麼好吃的蒸餅。」
「是黃饃饃。」張超糾正。
「對,黃饃饃,這麼好吃可比那些蒸餅好吃多了,比羊肉白面蒸餅都好吃。你們賣多少錢一個啊?」
「五文一個。」張超沒漫天叫價。
「啊,這麼好吃才賣五文一個?普通的蒸餅都賣五文一個了,那白面帶肉餡的可是賣十文一個。」
張超笑笑,再次重申五文一個。同樣大小的糜子蒸餅也賣五文,但是黃饃饃可是很鬆軟的,比起普通輕,因此用料節省了許多。況且這一個黃饃饃里還有許多成本更便宜的紅豆沙呢。
普通蒸餅賣五文一個,肉餡蒸餅十文一個,利潤可遠不及五文一個的黃饃饃。
五文一個,五百個就是兩千五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