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筆記之吳邪的私家筆記 - 第11章
南派三叔
九、姚姓國。姚姓亦傳為虞舜之後裔。緡國---即有婚。夏代部落國家。在今金鄉縣東北25公里處,舊名婚城阜。《左傳·昭公四年》:「夏桀為仍之會,有婚之。」又《昭公十一年》:「桀克有婚,以亡其國。」
十、姒姓國。姒姓傳為夏虞之後。有杞國、?國、斟灌國、斟尋國。
1.杞國---伯爵。商湯時就已受封立國。周武王克商後,尋夏禹後裔,封東樓公於杞,是為重封,故亦稱夏。初都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受淮夷威脅,西周末期開始北遷,或以為今新泰市曾為杞都所在。杞成公(公元前654-637年在位)得齊桓公之助,遷都緣陵(今昌樂縣東南)。杞文公(前549-536年在位)時又遷於淳于。杞簡公元年(前445年)為楚惠王所滅。傳世器有杞伯鼎、杞伯豆等。
2.?(亦作繒、曾)國---子爵。故城在今棗莊市東,蒼山縣稍北。曾一度為魯國附庸。魯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被莒滅掉,
昭公4年(前538年)魯取其地。後又屬齊國。
3.斟灌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壽光縣東北。夏帝相曾居此。後為寒浞之子澆攻滅。
4.斟尋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濰坊市東南。夏太康曾居此。後亦被寒澆攻滅。
十一、子姓國。子姓相傳為商祖契之後。譚國---亦作鄣。子爵。今章丘縣西舊有譚城,抗戰前曾發掘出遺址。地當齊國東西通道,公元前684年被齊國藉故滅掉。
十二、偃姓國。偃姓相傳為皋陶之後。有鬲國---夏代部落國家,在今德州市北。太康失國,夏貴族大臣靡逃奔至此,收集殘餘勢力,援助少康恢復夏朝統治。
十三、嬴姓國。嬴姓相傳是伯益的後裔。奄國---亦作蓋。在今曲阜舊城東,伯益曾居於此。後成為殷商盟國。周成王時隨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反抗周朝,後為周公所滅,其地入魯國。
十四、漆姓國。漆姓相傳為防風氏之後。鄋瞞國---長荻的一支。西周至春秋時代活動於今濟南市以北的山東境內,大約處在部落向國家的過渡階段。
十五、東夷國。東夷是遠古時代就活動於山東地區的古老民族,
後漸於華夏族融合。有介國、根牟國。
1.介國---或說在今膠州市西南。其君葛盧曾朝見魯僖公,並率師遠襲宋邑。
2.根牟國---魯附庸國,其地在今沂水縣南。魯宣公9年(公元前600年),被魯國攻取。
十六、未詳祖姓的國家。
1.郭國---伯爵,地在今聊城市東北。存在於西周至春秋初期。
約在齊桓公以前滅亡。有器物傳世。
2.於余丘國---或作余丘。在今臨沂市境,一說在章丘縣。魯莊公二年(公元前692年)曾遭魯國攻伐。
3.牟國---封子爵。其故城在今萊蕪市東二十里處。魯之附庸國,與魯通婚。其君曾朝見魯桓公。
4.?國---魯附庸國。在今郯城縣東北30餘里。魯成公6年(公元前585年)為魯所滅。
5.莘國---亦作有莘。夏、商時期的部落國家,在今曹縣北。與商湯通婚。伊尹即出於此。
6.蒲姑國---亦作亳姑、薄姑。在今濱州市博興縣東南。周成王即位時,因參與武庚和東夷叛亂,被周公滅掉,地入齊地。
──摘自老窯《山東境內的古國》
002 筆記與西沙考古名單
在鬼船上發現的筆記有待繼續研究,三叔有做筆記的習慣,而且做事情也很認真,但是筆記的內容看到後來,我發現嚴謹得過分,這些筆記很可能是三叔在文錦的監督下記下的。[npfans註:台版同處內容為「文錦顯然有做筆記的習慣,在鬼船上發現的她留下的筆記,還有待繼續研究。」]
筆記內容重抄:
海底考古區域分布圖:
一共為七個區域,瓷器散布在大概3000平方米的區域內,沉船位於中心的礁石左側30米處。
日期一
在這樣的海底條件下,傳統的田野考古的辦法完全不可用,我們只有使用自己創作的方法,不過海洋和大地雖然環境截然不同,但是使用的辦法還是殊途同歸,現在不確定海底埋的東西的具體形狀和大小,第一步應該是使用洛陽鏟,先把大概的勘探區域確定下來。
海底不比陸地,具體使用的效果還不清楚,不過我感覺問題應該不是很大。
前期打撈上來的瓷器,確定時期為永樂,這是個鼓舞人心的消息,這一批瓷器,按照沉般的位置,我們估計來自於景德鎮的官窯,樣式以青花帶金彩為主,部分埋在海沙深處,保存完好。這批瓷器的樣式,應該是運往馬尼拉,最終到達當時的墨西哥。如果判斷正確,那麼這艘沉船上運輸的最大宗的貨物應該是絲綢。可惜,在海水中我們基本沒有希望能夠看到保存至今的絲織品痕跡。
日期二
洛陽鏟的使用遇到了一些問題,在水下作業需要更大的力氣,原來配備的木錘無法使用,我們只得使用水下的岩石,牡蠣很鋒利,很多人的手都受了傷。
在水下使用洛陽鏟,在水深不是特別深的地方,建議在船上作業,船上兩人水下一人,這樣效率更高,在水深的地方,建議採用機械作業,因為水下的關係,洛陽鏟主要的作用在於判斷海底海沙之下的地質成份,定出「問題區域」的邊界可以使得考察工作更有效的進行,所以其實完全可以使用改裝的地質鑽頭。
我們只需要確定鑽頭帶回的樣本的大概成分就可以。海底下如果有沉船,就會有鈣化或者珊瑚化的木頭成份,和陸地不同,我們不需要根據木頭的情況來判斷沉船的年代。現在階段,國內還沒有人力物力可以整體保護或者開掘沉船遺蹟。
另外,很讓人意外,勘探出來的形狀完全不是船形,而是土字形,海底理了一個土字形的堅硬物體,大小驚人,在這遠離近海的地方在海底應該不會發現地基,那麼,這些海沙下面埋的龐然大物是什麼呢?暫時我們都不敢下定論,不過我有一種預感,如果真如我所料,事情就好玩了。
日期三
考古隊配備的區域條帶在海水環境下基本不能發揮作用。布條太寬在海水的涌動下會把固定在海底的標誌杆從海沙中扯出,最後還是使用了魚船上的錨繩。以後的海洋考察,應該配備專業的用於水下作業的標誌帶。錨繩因為吸水,在水下重量很大,不易被水波帶動,可以使用錨繩類似的材質,塗以顯眼的顏色,以便在船上也能更好的觀測水底。
通過標帶最後確定的形狀,我基本能確定,這應該是一座巨大的海葬古墓,其規模完全不可推測,而且在遠離近海如此遠的地方,這會是誰的墓地?
日期四
從海底取樣回來的木板中,發現了漁網和灰泥混台的漿土的痕跡,這是漁船用來封船縫和修補船體裂縫的粘合劑,如此說來,古墓有可能做過密封措施,那麼很可能水下的古墓中,局部還存有空氣。而最有可能存有空氣的位置,在A和B兩點,這兩個配室相對較小,而且空間相對獨立。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在水壓環境下,進入到古墓中而不破壞氣閉環境,傳統意義上要實現這樣的功能,需要一個氣密艙,也許我們必須鑿沉一艘船。為此必須做船老大的工作。
日期五
7月21日,我們準備第一次進海底墓穴,入口我已經找到,想通之後,這個古墓並不複雜。
7月24日,我們進去了一次,在裡面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看樣子,這古墓也不「乾淨」。
名單:
姓名
性別
吳三省
男
陳文錦
女
張起靈
男
解連環
男
李四地
男
帶着屍體回去的人
男
齊羽
男
霍玲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