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成章 - 第1章
老舍
出口成章
序
自序
人、物、語言
語言、人物、戲劇
人物、語言及其他
語言與生活
話劇的語言
兒童劇的語言
戲劇語言
對話淺論
關於文學的語言問題
學生腔
談敘述與描寫
人物不打折扣
文病
比喻
越短越難
談簡練
別怕動筆
談讀書
看寬一點
多練基本功
勤有功
青年作家應有的修養
談相聲的改造
習作新曲藝的一些小經驗
大眾文藝怎樣寫
「現成」與「深入淺出」
《駱駝祥子》序
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成立大會開幕詞
鼓詞與新詩
暑中寫劇記
序
這裡所集印的一些篇不大像樣子的文章,有的是給文藝刊物或報紙寫過的稿子,有的是在各處講話的底稿或紀錄——有幾篇雖是這種紀錄,卻忘了講話的地點,故未註明。給報刊寫的稿子,看起來文字比較順當;講話紀錄就差一些,可也找不出時間去潤色,十分抱歉!
這些篇的內容大致都是講文學語言問題的,一部分題目也是近幾年來各報刊約稿與各處約講話時所指定的。這樣,在當時,我想起什麼就說什麼,沒有考慮怎麼避免重複,往往舊話重提;在講話時更是如此,經驗不多,只好順口說些老話。現在,把它們搜集到一處,要印成一本小書,可就發現許多重複之處,說了再說,令人生厭。這本小書確有此病。不過呢,這篇與那篇雖然差不多,每篇可也總有那麼一點特有的東西,棄之未免可惜,從新寫過又沒有時間,只好將就着保留下來。雖然說了再說,容易記住,可是我所說的到底正確與否,值得記住不值得,還是個問題。
書名《出口成章》,這並不是說我自己有此本領,而是對讀者的一點祝願。這也並非說,一讀這本小書即獲得這個本領,而是說誰肯努力學習,誰就能夠成功。是的,我切盼咱們都肯勤學苦練,有那麼一天,大家(包括我自己)都能夠作到文通字順,出口成章!
老舍於北京1963年10月
自序
論篇數,此集只選了舊作小說五篇,為是教集子短小精悍,也就是「愣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的意思。
論體裁,這裡只選了小說,而沒有選劇本,詩歌與雜文,因為雜文隨寫隨發表,向不留底稿,也不匯存印之成件;劇本與詩歌雖然寫過,可都不高明,故放棄之。通俗文藝則在抗日戰爭中開始學習,寫得不大像樣子,所以也不去管它。
論時期,這五篇都在何年何月寫起與寫成,和在何年何月在哪裡發表,都已記不清楚;就是哪篇寫成在前,哪篇在後,也記得不完全。我的寫作的態度是:在下筆的時候,永遠很用心,不肯敷衍了事;除萬不得已(如在索稿太急,或身體不好等情形下)我不肯將太壞的東西拿出去。可是,作品一經發表,即似「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我不再注意它們,所以很容易忘了它們的生年日月,大致的說,這五篇都是在一九三○年與一九三七年之間寫成的。這就是說,寫這幾篇的時候,我已有了一些寫作的經驗;我的寫作生活是由一九二四年開始的。在寫《黑白李》之前,我已發表過四部長篇小說了。
論技巧,《黑白李》是不很成熟的,因為它產生在我初學乍練寫短篇小說的時候——我是先發表過幾部長篇,而後才試寫短篇的。《斷魂槍》,《上任》和《月牙兒》三篇,技巧都相當的有些進步;《月牙兒》是有以散文詩寫小說的企圖的。至於《駱駝祥子》,則根本談不上什麼技巧,而只是樸實的敘述。它的好處也許就在此:樸素,簡勁有力。
論語言,在這幾篇里,除了《月牙兒》有些故意修飾的地方,其餘的都力求收斂,不多說,不要花樣,儘可能的減少油腔滑調——油腔滑調是我的風格的一大毛病。我很會運用北京的方言,發為文章。可是,長處與短處往往是一母所生。我時常因為貪功,力求俏皮,而忘了控制,以至必不可免的落入貧嘴惡舌,油腔滑調。到四十歲左右,讀書稍多,青年時期的淘氣勁兒也漸減,始知語言之美並不是耍貧嘴。
論內容,這五篇作品中,倒有四篇是講到所謂江湖上的事的:《駱駝祥子》是講洋車夫的,《月牙兒》是講暗娼的,《上任》是講強盜的,《斷魂槍》是講拳師的。我自己是寒苦出身,所以對苦人有很深的同情。我的職業雖使我老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轉,可是我的朋友並不都是教授與學者。打拳的,賣唱的,洋車夫,也是我的朋友。與苦人們來往,我並不只和他們坐坐茶館,偷偷的把他們的動作與談論用小本兒記下來。我沒作過那樣的事。反之,在我與他們來往的時候,我並沒有「處心積慮」的要觀察什麼的念頭,而只是要交朋友。他們幫我的忙,我也幫他們的忙;他們來給我祝壽,我也去給他們賀喜,當他們生娃娃或娶媳婦的時節。這樣,我理會了他們的心態,而不是僅僅知道他們的生活狀況。我所寫的並不是他們里的任何一位,而是從他們之中,通過我的想象與組織,產生的某一件新事或某一個新人。舉個例說:在我的朋友里,有許多是職業的拳師,太極門的,形意門的,查拳門的,撲虎門的,都有。但是,他們沒有一位像《斷魂槍》中的那幾位拳師的,而且也根本沒有那麼個故事。其中的人與事是我自己由多少拳師朋友里淘洗出來,加工加料炮製成的。
在這裡附帶的說,《斷魂槍》的材料原本夠寫一部長篇的,因索稿火急,就放棄了原來計劃,而寫成了一個短篇。我相信,這個短篇,雖然那麼短,或者要比一部長篇更精彩一些。寫小說,我以為,不怕餡大皮薄,而怕空洞無物。《月牙兒》那篇,也是長篇改造的。它原名《大明湖》,有十幾萬字。「一。二八」,日寇放火,燒了東方圖書館,《大明湖》原稿也燒在裡面。我之所以敢大膽的試用近似散文詩的筆法寫《月牙兒》者,正因為我對故事人物因已寫過一遍而非常的熟悉,可以從容不迫地在文字上多下功夫。
論思想,在我的初期的作品裡所表現的是興之所至,寫出我自己的一點點社會經驗。興之所至的「興」從何而來呢?是來自五四運動。在五四運動以前,我雖然很年輕,可是我的散文是學桐城派,我的詩是學陸放翁與吳梅村。到了五四運動時期,白話文學興起,我不由得狂喜。假若那時候,凡能寫幾個字的都想一躍而成為文學家,我就也是一個。我開始偷偷的寫小說。我並沒想去投稿,也沒投過稿。可是,用白話寫,而且字句中間要放上新的標點符號,那是多麼痛快有趣的事啊!再有一百個吳梅村,也攔不住我去試寫新東西!這文字解放(以白話代文言)的狂悅,在當時,使我與千千萬萬的青年不知花費了多少心血,消耗了多少紙筆!
這種狂悅可並不一定使人搞清楚思想,反之,它倒許令人迷惘,傷感,沉醉在一種什麼地方都是詩,而又不易捉摸到明朗的詩句的境界。我就是那樣。我想象着月色可能是藍的,石頭是有感覺的,而又沒有膽子把藍月與活石寫出來。新詩既不能得心應手,有時候我就在深夜朗讀《離騷》。
不過,五四運動到底是反帝反封建的。不管一個青年怎樣發瘋,要去摘天邊的小月,他也不會完全忘記了國家大事。再加上那時節所能聽到的見到的俄國大革命的消息與馬克思學說,他就不單忘不了國家大事,而且也忘不了世界革命。這個偉大的理想與啟示否定了月亮是藍的。況且,拿我自己來說,自幼兒過慣了缺吃少穿的生活,一向是守着「命該如此」的看法,現在也聽到階級鬥爭這一名詞,怎能不動心呢?
一九二四年到倫敦的東方學院去教華文,我開始寫小說。有了前邊的一點敘述,我能寫出什麼樣子的小說是很容易猜測到的。一方面,在文字上,我拚命的利用白話所給我的便利,橫衝直撞,哪管什麼控制與選擇。另一方面,我多少寫出點反帝反封建的意思來。我說「意思」,那就是說我並沒能下功夫有系統的研讀革命理論的書籍,也不明白革命的實際方法。我只借着自己一點點社會經驗,和心中自幼兒積累下的委屈,反抗那壓迫人的個人或國家。《老張的哲學》與《二馬》都足以證明我確有這點「意思」。
一九三○年回國,思想比在留英的時候稍稍進步了些。在歸途中,因缺少旅費,在人種匯聚的新加坡住了半年。在那裡,中學生的思想卻比我還前進。他們生長在真正的殖民地,恨不能馬上把帝國主義者一腳踢了走。據他們看,我的作品,即使有那麼一點「意思」,都是遊戲筆墨,未曾搔到癢處。這使我不安,因不安而想改進自己。
回到國內,文藝論戰已放棄文學的革命,進而為革命的文學。配備着理論,在創造上有普羅文學的興起。我是不敢輕易談理論的,所以還繼續創作,沒有參加論戰。可是,對當時的普羅文藝作品的長短,我心中卻有個數兒。我以為它們的方針是對的,而內容與技巧都未盡滿人意。一來二去,我開始試寫《黑白李》那樣的東西。我之所以這次選用《黑白李》者,並非因它比別的短篇好,而是拿它來說明我怎麼受了革命文學理論的影響。
在今天看起來,《黑白李》是篇可笑的,甚至於是荒唐的作品。可是在當時,那確足以證明我在思想上有了些變動。誠然,在內容上,我沒敢形容的白李怎樣的加入組織,怎樣的指導勞苦大眾,和怎樣的去領導鬥爭,而只用傳奇的筆法,去描寫黑李的死;可是,我到底看明白了,黑李該死,而且那麼死最上算。不管怎麼說吧,我總比當時那誣衊前進的戰士的人,說他們雖然幫助洋車夫造反,卻在車夫跑得不快的時候踢他兩腳的,稍微強一點了。而且,當時的文字檢查也使我不願露骨地形容,免得既未參加革命,而又戴上一頂「紅帽子」。
到了《上任》與《月牙兒》,我的態度已由消極的否定黑李,改為積極的描寫受壓迫的人了。在《月牙兒》的前身《大明湖》里,我居然描寫了一位共產黨員,他是《月牙兒》中的女主角的繼父。《大明湖》原稿只有徐調孚先生看過,不知他還替我記得此節否?雖然如此,我卻沒給《月牙兒》中的女人,或《上任》中的「英雄」們,找到出路。我只代他們伸冤訴苦,也描寫了他們的好品質,可是我沒敢說他們應當如何革命。為什麼呢?第一是,我看見在當時的革命文學作品裡,往往內容並不充實,人物並不生動,而有不少激烈的口號,像:幾個揀煤核的孩子,揀着揀着煤核兒,便忽然喊起:我們必須革命。我不願也這麼寫。第二是,我只模糊的由書本上知道一點革命的理論,不敢用這一點理論去寫革命的實際。第三,我的一點文藝修養到底是來自閱讀西洋古典文學,所以我總忘不了重視人物,語言,思想,結構,寫景等各方面,而不專注意或偏重思想。這樣,我在一方面,能夠相當巧妙地,深入淺出地,用人物語言等掩護思想,使作品偷渡過檢查的稅卡子;在另一方面,我的作品,在思想上,和在由思想而發生的行動上,便缺乏了積極性,與文藝應有的煽動力。這必不可免的使能猜透我的潛伏在故事下面的真義的人覺得不痛快,不過癮。譏我為「要吃又怕燙嘴」;使看不到這麼深的人覺得莫名其妙。因此,我自己也必須承認:我是個善於說故事的,而不是個第一流的小說家。我的溫情主義多於積極的鬥爭,我的幽默沖淡了正義感。最糟的,是我,因對當時政治的黑暗而失望,寫了《貓城記》,在其中,我不僅諷刺了當時的軍閥,政客與統治者,也諷刺了前進的人物,說他們只講空話而不辦真事。這是因為我未能參加革命,所以只覺得某些革命者未免偏激空洞,而不明白他們的熱誠與理想。我很後悔我曾寫過那樣的諷刺,並決定不再重印那本書。
《駱駝祥子》因為是長篇,又比《上任》與《月牙兒》,無論在思想上與描寫上,都更明確細緻了些。可是,我到底還是不敢高呼革命,去碰一碰檢查老爺們的虎威。我只在全部故事的末尾說出:「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這幾句在節錄本中,隨着被刪去的一大段刪去。)我管他叫「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其實正是責備我自己不敢明言他為什麼不造反。在「祥子」剛發表後,就有工人質問我:「祥子若是那樣的死去,我們還有什麼希望呢?」我無言對答。
以上,是我乘印行這本選集的機會,作個簡單的自我檢討。人是很難完全看清楚自己的,我說得對與不對,還成問題。不過,我的確知道,假若沒有人民革命的勝利,沒有毛主席對文藝工作的明確的指示,這篇序便無從產生,因為我根本就不會懂什麼叫自我檢討,與檢討什麼。我希望,以後我還不偷懶,還繼續學習創作,按照毛主席所指示的那麼去創作。
載一九五○年八月二十日《人民日報》
人、物、語言
在文學修養中,語言學習是很重要的。沒有運用語言的本事,即無從表達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會有多少說服力。
語言的學習是從事寫作的基本功夫。
學習語言須連人帶話一齊來、連東西帶話一齊來。這怎麼講呢?這是說,孤立地去記下來一些名詞與話語,語言便是死的,沒有多大的用處。鸚鵡學舌就是那樣,只會死記,不會靈活運用。孤立地記住些什麼「這不結啦」、「說乾脆的」、「包了圓兒」……並不就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北京人來。
我們記住語言,還須注意它的思想感情,注意說話人的性格、階級、文化程度,和說話時的神情與音調等等。這就是說,必須注意一個人為什麼說那句話,和他怎麼說那句話的。通過一些話,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與性格來。這就叫連人帶話一齊來。這樣,我們在寫作時,才會由人物的生活與性格出發,什麼人說什麼話,張三與李四的話是不大一樣的。即使他倆說同一事件,用同樣的字句,也各有各的說法。
語言是與人物的生活、性格等等分不開的。光記住一些話,而不注意說話的人,便摸不到根兒。我們必須摸到那個根兒——為什麼這個人說這樣的話,那個人說那樣的話,這個人這麼說,那個人那麼說。必須隨時留心,仔細觀察,並加以揣摩。先由話知人,而後才能用話表現人,使語言性格化。
不僅對人物如此,就是對不會說話的草木泉石等等,我們也要抓住它們的特點特質,精闢地描寫出來。它們不會說話,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替它們說話。杜甫寫過這麼一句:「塞水不成河」。這確是塞外的水,不是江南的水。塞外荒沙野水,往往流不成河。這是經過詩人仔細觀察,提出特點,成為詩句的。
塞水沒有自己的語言。「塞水不成河」這幾個字是詩人自己的語言。這幾個字都很普通。不過,經過詩人這麼一運用,便成為一景,非常鮮明。可見只要仔細觀察,抓到不說話的東西的特點特質,就可以替它們說話。沒有見過塞水的,寫不出這句詩來。我們對一草一木,一泉一石,都須下功夫觀察。找到了它們的特點特質,我們就可以用普通的話寫出詩來。光記住一些「柳暗花明」、「桃紅柳綠」等泛泛的話,是沒有多大用處的。泛泛的詞藻總是人云亦云,見不出創造本領來。用我們自己的話道出東西的特質,便出語驚人,富有詩意。這就是連東西帶話一齊來的意思。
杜甫還有這麼一句:「月是故鄉明」。這並不是月的特質。月不會特意照顧詩人的故鄉,分外明亮一些。這是詩人見景生情,因懷念故鄉,而把這個特點加給了月亮。我們並不因此而反對這句詩。不,我們反倒覺得它頗有些感染力。這是另一種連人帶話一齊來。「塞水不成河」是客觀的觀察,「月是故鄉明」是主觀的情感。詩人不直接說出思鄉之苦,而說故鄉的月色更明,更親切,更可愛。我們若不去揣摩詩人的感情,而專看字面兒,這句詩便有些不通了。
是的,我們學習語言,不要忘了觀察人,觀察事物。有時候,見景生情,還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加到東西上去。我們了解了人,才能了解他的話,從而學會以性格化的話去表現人。我們了解了事物,找出特點與本質,便可以一針見血地狀物繪景,生動精到。人與話,物與話,須一齊學習,一齊創造。
語言、人物、戲劇
——與青年劇作者的一次談話
要我來談談創作經驗,我沒有什麼可談的。說幾句關於戲劇語言的話吧。創作經驗,還是留給曹禺同志來談。
寫劇本,語言是一個要緊的部分。首先,語言性格化,很難掌握。我寫的很快,但事先想得很多、很久。人物什麼模樣,說話的語氣,以及他的思想、感情、環境,我都想得差不多了才動筆,寫起來也就快了。劇中人的對話應該是人物自己應該說的語言,這就是性格化。對一個快人快語的人,要知道他是怎樣快法,這就要考慮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劇情等幾個方面,然後再寫對話。在特定時間、地點、情節下,人物說話快,思想也快,這是甲的性格。假如只是口齒快,而思想並不快,就不是甲,而是乙,另一個人了。有些人是快人而不快語,有些人是快語而不是快人,這要區別開。《水滸》中的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人物,都是農民革命英雄,性格有相近之處,卻又各不相同,這在他們的說話中也可區別開。寫現代戲,讀讀《水滸》,對我們有好處。尤其是寫內部矛盾的戲,人物不能太壞,不能寫成敵人。那麼,語言性格化就要在相差不多而確有差度上注意了。這很不容易,必須事先把人物都先想好,以便甲說甲的話,乙說乙的話。
脾氣古怪,好說怪話的人物,個性容易突出。這種人物作為次要角色,在一個戲裡有一個兩個,會使戲顯得生動。不過,古怪人物是比較容易寫的。要寫出正常人物的思想、感情等等是不容易的;但作者的注意力卻是應該放在這裡。
寫人物要有「留有餘地」,不要一下筆就全傾倒出來。要使人物有發展。我們的建設發展得極快,人人應有發展,否則跟不上去。這點是我寫戲的一個大毛病。我總把力氣都放在第一幕,痛快淋漓,而後難為繼。因此,第一幕戲很好,值五毛錢,後面幾幕就一錢不值了。這有時候也證明我的人物確是從各方面都想好了的,故能一下筆就有聲有色。可是,後面卻聲嘶力竭了。曹禺同志的戲卻是一幕比一幕精彩,好戲在後面,最後一幕是高峰,這才是引人入勝的好戲。
再談談語言的地方化。先讓我引《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劉姥姥進大觀園和賈母的一段對話:賈母通:「老親家,你今年多大年紀了?」
劉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
賈母向眾人道:「這麼大年紀了,還這麼硬朗!比我大好幾歲呢!我要到這個年紀,還不知怎麼動不得呢!」
劉姥姥笑道:「我們生來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來是享福的。我們要也這麼着,那些莊家活也沒人做了。」
賈母道:「眼睛牙齒還好?」
劉姥姥道:「還都好,就是今年左邊的槽牙活動了。」賈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老親戚,我都記不得了。親戚們來了,我怕人笑話,我都不會。不過嚼的動的吃兩口,睡一覺,悶了時,和這些孫子孫女兒玩笑會子就完了。」
劉姥姥笑道:「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們想這麼着不能。」賈母道:「什麼福?不過是老廢物罷咧!」說的大家都笑了。賈母又笑道:「我才聽見鳳哥兒說,你帶了好些瓜菜來,我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個地里現結的瓜兒菜兒吃,外頭買的不像你們地里的好吃。」
劉姥姥笑道:「這是野意兒,不過吃個新鮮;依我們倒想魚肉吃,只是吃不起。」……
這裡是兩個老太太的對話。以語言的地方性而言,二人說的都是道地北京話。她們的話沒有雕琢,沒有稜角,但在表面平易之中,卻語語針鋒相對,兩人的思想、性格、階級都鮮明地表現出來了。賈母的話是假謙虛,倚老賣老;劉姥姥的話則是表面奉承,內藏諷刺。「依我們倒想魚肉吃,只是吃不起」,這句話是多麼厲害!作者沒有把賈母和劉姥姥的話寫得一雅一俗,說的是同樣的語言,卻表現了尖銳的階級對立。這是高度的語言技巧。所謂語言的地方性,我以為就是對語言熟悉,要熟悉地方上的一切事物,熟悉各階層人物的語言,才能得心應手,用語精當。同時,也只有熟悉人物性格,才能通過對話準確地表現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性格特徵。
戲劇語言還要富於哲理。含有哲理的語言,往往是作者的思想通過人物的口說出來的。當然,不能每句話都如此。但在一幕戲中有那麼三五句,這幕戲就會有些光彩。若不然,人物盡說一些平平常常的話,聽眾便昏昏欲睡。就是兒童劇也需要這種語言。當然寫出一兩句至理名言,不是輕而易舉的。離開人物、情節,孤立地說出來,不行。我們對人物要想得多想得深,要從人物、情節出發去想。離開人物與情節,雖有好話而擱不到戲裡來。這種閃爍着真理光芒的語言,並非只是文化水平高的人才能說的。一般人都能說。讀讀《水滸》、《紅樓夢》,很有好處。特別是《水滸》,許多人物是沒有文化的,但說出的一些語言卻富有哲理。這種語言一定是作者想了又想,改了又改的。一句話想了又想,改了又改,使其鮮明,既富有哲理,又表現性格,人物也就站起來了。一個平常的人說了一句看來是平常的話,而道出了一個真理,這個人物便會給觀眾留下個難忘的印象。
以上說的語言性格化、地方性、哲理性,三者是統一的,都是為了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平易近人的語言,往往是作家費了心血寫出來的。如剛才談的《紅樓夢》中那段對話,自然平易,抹去稜角,表面沒有劍拔弩張的鬥爭,只是寫一個想吃鮮菜,一個想吃肉食的兩位老太太的話,但內中卻表現了階級的對立。這種語言看着平易,而是用盡力氣寫出來的。杜甫、白居易、陸放翁的詩也有時如此,看來越似乎是信手拈來,越見功夫。寫一句劇詞,要像寫詩那樣,千錘百鍊。當然,小說中的語言還可以容人去細細揣摸、體會,而舞台上的語言是要立竿見影,發生效果,就更不容易。所以戲劇語言要既俗(通俗易懂)而又富於詩意,才是好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