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的故事 - 第1章

鹽野七生

-------------------------------------------------------------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書名:鹽野七生作品:文藝復興的故事(全六冊)

作者:(日)鹽野七生

描述:Anthology

containing:

文藝復興是什麼(文藝復興的故事01)

by

(日)鹽野七生

我的朋友馬基雅維利:佛羅倫薩的興亡

by

(日)鹽野七生

海都物語



威尼斯一千年(全兩冊)(文藝復興的故事03。羅輯思維推薦。《羅馬人的故事》作者鹽野七生新作。)

by

鹽野七生

文藝復興的女人們

by

[

日]

鹽野七生

優雅的冷酷:切薩雷·波吉亞的一生

by

[

日]

鹽野七生

神的代理人

by

[

日]

鹽野七生

文藝復興是什麼

[日]鹽野七生 著

計麗屏 譯

中信出版社

目錄

致讀者

第一部

佛羅倫薩篇

第二部

羅馬篇

第三部

基安蒂的格列韋篇

第四部

威尼斯篇

附錄

重要人物簡歷一覽

圖片出處一覽

致讀者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對古羅馬有如此濃厚的興趣?」對此,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寫過文藝復興。」聽到這個回答,近90%的人會接着問:「那麼,又是什麼緣故讓你對文藝復興感興趣的呢?」聽了這樣的問話,我心裡總會有隱隱的失落感。我從事寫作已經30載,為什麼大家還不了解我呢?於是,為了讓讀過我作品的讀者溫故而知新,也為了方便尚未讀過我的書的人們能夠了解我,我採用對話體的形式,並依照我自己的風格,寫下了這本書。對話體是柏拉圖以後的歐洲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西塞羅和馬基雅維利也曾用過這樣的寫作手法。

在東京的家裡整理東西的時候,我找出了一本高中時代學過的世界史年表。這是我得到的第一本正式的歷史年表。我感到很親切,忍不住翻開書,看到了用毛筆認認真真寫在封面內頁的一個圓圈裡十分醒目的一句話:歷史,歸根結底是人的歷史。那一年,我16歲。

升大學之前,我很懵懂,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更喜歡哪門學科。於是,我考慮先鞏固一下學業基礎,結果就選擇了哲學專業。也許是時任院長安倍能成的想法,當時學習院大學(位於東京都豐島區內的一所私立大學,日本的大多數皇族就讀於此,故被譽為「皇家大學」。——譯註)文學系哲學專業的學生在修完哲學、歷史、宗教等課程以後,畢業論文題目可以自選。在歐洲,文科類的高中要學習人文教育課程,也就是通識教育。很偶然,我在大學學習了這門課程。於是,畢業論文我就選擇了「論15世紀佛羅倫薩美術」這一論題。論文指導老師有三位,他們是研究西洋美術史的富永惣一老師、研究中世紀思想史的下村寅太郎老師、研究希臘和羅馬文學的吳茂一老師。之所以有三位老師指導我一個人,是因為那一年哲學專業人文學科四年級的10名學生中,只有我一人選了與西方相關的題目。

三位老師給我的論文打了個「良」。現在回想起來,那篇論文只是寫了一些皮毛而已。儘管當時的我只是一名學生,但是,始於歌德《意大利遊記》終於奧維德《哀歌》的這篇文章實在算不上是論文。在論文答辯現場,三位老師嘴裡說着「你的想法我們理解」,臉上流露出來的神情卻很茫然,讓正在進行答辯的我感到十分好笑。對於這三位仁慈的老師,我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每次出新書,我一定會贈送他們一人一本。

不管怎樣,大學總算順利畢業了。畢業典禮結束後有一個師生告別會。學習院大學哲學專業畢業生加上選修哲學課的學生總共不到20人,所以我們去了目白車站附近的一家茶館。當時的告別會非常節省,就連學習院大學也不例外。

指導我畢業論文的三位老師都沒有去。坐在我前面的一位教授和我之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他說:

「你研究的不是歷史。」

「您說我研究的不是歷史學我理解,但是如果您說不是歷史,我不同意。」

當時的日本還很窮,大學生去海外旅行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我沒看到過實物,參照的都是照片。兩年後,我到了意大利,最先去的就是佛羅倫薩,參觀了烏菲茲美術館。

第一次面對如此非凡且數量眾多的美術作品,我感動萬分。我向諸神發誓,絕不評價任何一幅作品。我深深意識到藝術作品不應該聽別人的講解,而是應該自己虛心地去體會,從中悟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那麼,怎樣才能和作者進行心靈交流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多地去欣賞優秀作品。後來我用了兩年時間,以意大利為軸心,遊歷了歐洲和中近東、北非。《米其林指南》也被我翻爛了。

就在我結束這次旅行之後,在一位相識的編輯建議下,我開始了寫作。我遵守了自己的諾言,對藝術作品不作任何評價。所以書中的主人公不是那些留下了作品的創作者,相反,主人公都是未曾留下過任何作品的創作者。因為趕上了文藝復興這一時代,因為趕上了中世紀價值觀蛻變而必須創造新的價值觀的時代,所以,無論是政治家還是經濟學家,都不得不成為時代的創作者,雖然他們沒有留下供我們今天可以用肉眼去欣賞的作品。創作者留下的作品無須別人論長道短。但是那些沒有留下任何可以用肉眼欣賞的作品的人,我想,了解他們不會一無用處。

就這樣,我寫作並發表了15部以上的作品,統稱為「文藝復興種種」。寫作就要學習,學了就要思考。寫畢業論文時我遇到了很多疑問,閱讀日本人寫的研究成果時碰到了許多我無法理解的問題,正因為大學畢業時的我把這些疑問一股腦兒地扔了過去,才讓參加答辯的老師們感到茫然不知所云。所以我想,要解開這些疑問,必須閱讀相關史料,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住在意大利。

在學習、思考、寫作的過程中,隨着對文藝復興的了解越來越多,漸漸地,我感覺自己就好像生活在那個時代,那個西歐奠定的價值觀不斷蛻變的時代。我趕上了統治近代西歐的價值觀崩塌的時代,趕上了支配中世紀的基督教價值觀崩塌後的文藝復興人。他們為了創造新的價值觀,首先回歸的是古羅馬。我也要回歸,我要首先弄清楚古羅馬是什麼。於是我寫羅馬。鑑於上述原因,我對羅馬人抱有濃厚的興趣也是很自然的。

第一部

佛羅倫薩篇

對話是在以下幾個地方進行的。佛羅倫薩市政廣場、巴傑羅宮、聖馬可教堂、美第奇宮、聖洛倫佐大教堂、魯切拉宮、韋奇奧橋、皮蒂宮,以及現在叫作米開朗基羅廣場的、站在上面能將佛羅倫薩盡收眼底的小山丘等。

我想問的問題太多了,不知道該從何問起。其中有一個問題始終糾纏於我的腦海,就從這裡問起吧。

文藝復興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一下子就問到本質上了。既然這樣,歷史、宗教、政治、經濟方面的內容就先放一放,我先來回答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吧。

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爆發就是後人命名為「文藝復興」的精神運動的本質。

但是,這一精神運動不只是局限於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爆發,這種欲望爆發的結果就是在以造型美術為中心的各個領域,結晶出了一件又一件「作品」。

創造這一行為本身就是理解行為的「王道」。但丁說過,單純依賴思考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口、文筆、畫筆、鑿子等把它們表現出來才能成為「scienza」(科學)。意大利語中的「scienza」翻譯成英語就是「science」,其詞源是拉丁語中的「科學」(scientia),其背後的意思是「知識」、「理解」。我想,scienza這個詞,無論是把它翻譯成「科學」還是「學問」,都不如其詞源所隱含的「知識」乃至「理解」更為貼切。為什麼說但丁這話是正確的呢?只要你試着把此刻正在思考的問題用口頭的形式告訴他人或者用筆寫成文章自然就會明白。你會明白大腦中思考的問題只有通過表達這一途徑才會變得更加清晰。當然,說和寫是向他人傳遞思想的一種手段,這種想法沒有錯。但是如果僅僅把它們看作是手段的話,那它們充其量不過就是手段而已。事實上,它們還有一個非常有益的作用,就是使自己的想法更加清晰。

萊昂納多·達·芬奇留下了大量未完成的作品,甚至被說成是未完成的創作家。但是站在他的立場上,我認為他之所以未完成作品,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和他同時代的其他眾多藝術家所猜想的一樣,即萊昂納多主動放棄繼續創作,因為他認識到了以自己的能力無法把大腦中描繪的美和深度用畫筆表現出來。

第二個原因是只有像萊昂納多這樣的人才知道的,那就是在創作過程中,作品尚未完成,他已窺見了作品的全貌。既然已經看到了、知道了出來後的作品會是怎樣的,那麼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就隨之消退。這種情況下,萊昂納多的做法就是放下畫筆。與他相比,才能遠不及他的畫家們完成作品的比例要高許多。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上述這一假設。

與之前任何一個時期相比,文藝復興時期湧現了大批懷揣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的人。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從而學習、製作,自然而然產生了眾多優秀作品。

那麼,為什麼想看到、想知道、想了解的這種欲望到了那個時期會突然爆發呢?

那是因為在這之前的一千年間,人們的欲望一直受到抑制。

是誰抑制了人們的這種欲望呢?

是基督教會。耶穌基督的教義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信者有幸」。也就是說,天堂之門只為相信的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