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 第37章
曹雪芹
前身色相總無成,不聽菱歌聽佛經。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打一用物(43)
賈政道:「這是佛前海燈嗄。」惜春笑答道:「是海燈。」賈政再往下看,是黛玉的,道:
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里兩無緣。
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復年年。
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
──打一用物
賈政道:「這個莫非是更香?」寶玉代言道:「是。」賈政又看,道: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打一用物(44)
賈政道:「好,好!如猜鏡子,妙極!」寶玉笑回道:「是。」賈政道:「這一個卻無名字,是誰做的?」賈母道:「這個大約是寶玉做的。」賈政就不言語。往下再看寶釵的,道是:
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
──打一用物(45)
賈政看完,心內自忖道:「此物還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紀,作此等言語,更覺不祥。看來皆非福壽之輩。」想到此處,甚覺煩悶,大有悲戚之狀,只是垂頭沉思。
賈母見賈政如此光景,想到他身體勞乏,又恐拘束了他眾姊妹,不得高興玩耍,便對賈政道:「你竟不必在這裡了,歇着去罷。讓我們再坐一會子,也就散了。」賈政一聞此言,連忙答應幾個「是」,又勉強勸了賈母一回酒,方才退出去了。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來覆去,甚覺悽惋。
這裡賈母見賈政去了,便道:「你們樂一樂罷。」一語未了,只見寶玉跑至圍屏燈前,指手畫腳,信口批評:這個這一句不好,那個破的不恰當,如同開了鎖的猴兒一般。黛玉便道:「還像方才大家坐着,說說笑笑,豈不斯文些兒?」鳳姐兒自裡間屋裡出來,插口說道:「你這個人,就該老爺每日合你寸步兒不離才好。剛才我忘了,為什麼不當着老爺,攛掇着叫你作詩謎兒?這會子不怕你不出汗呢。」說的寶玉急了,扯着鳳姐兒廝纏了一會。
賈母又和李宮裁併眾姊妹等說笑了一會子,也覺有些睏倦;聽了聽,已交四鼓了:因命將食物撤去,賞給眾人。遂起身道:「我們歇着罷,明日還是節呢,該當早些起來。明日晚上再玩罷。」於是眾人方慢慢的散去。
未知次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1)
禪機──佛教禪宗和尚說法時,多用隱語、比喻、暗示等手段,以使人觸機頓悟,故稱「禪機」。
禪宗:又名「佛心宗」、「心宗」。
它是印度僧人菩提達摩於南北朝時來華創建的佛教宗派,傳至唐代五祖弘忍後而分裂為南宗和北宗二支:南宗以惠能(一作慧能)為六祖,北宗以神秀為六祖。南宗主張「頓悟」說,北宗主張「漸悟」說,而南宗影響最廣。南宗的所謂「頓悟」,就是「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而使人領悟佛理。這裡所說的「禪機」,指的正是南宗的「頓悟」。
(2)
讖(chèn襯)語──即「讖言」。指古代巫師、方士等所作的預言。漢·賈誼《鵩鳥賦》(見《文選》卷一三):「發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李善註:「《說文》: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洛所出書曰讖。」
(3)
將笄(
jī基)的年分──指女子到了成年的年齡,可以出嫁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體之稱之。」鄭玄註:「笄,女子禮,猶冠男也。」又《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字之:給她起表字。)
笄:簪子。女子到了十五歲始可用簪子綰頭髮,故稱女子十五歲為「及笄之年」或「將笄之年」。(將:是,為。)
(4)
累掯(lèi
kèn肋肯去聲)──這裡義同「敲竹槓」。
(5)
頂上五台山──即送終之意。
頂:「頂靈」的簡稱。舊俗於出殯時由主喪孝子頭頂銘旌(死者的姓名身份牌)在前導喪。
上五台山:死亡的委婉說法,即死後成佛,去往西方極樂世界之意。五台山(在今山西五台縣)為中國佛教盛地之一,代指佛家極樂世界。
(6)啊的──形容說話像敲梆聲音似的乾脆利落。:象聲詞。形容敲梆聲。
(7)
隨分──隨着別人湊份子禮。
分:通「份」。
(8)
昆、弋兩腔──即崑山腔(又稱「崑腔」、「崑曲」)和弋陽腔(簡稱「弋腔」)。因這兩個劇種分別產生於崑山縣(今屬江蘇)和弋陽縣(今屬江西),故稱。為我國兩大地方戲劇種。清代乾隆年間曾有兼演昆、弋二腔的戲班子,被稱為「昆弋班」或「兩下鍋」,這裡所說的「昆、弋兩腔」當指這種戲班子。
(9)
《西遊記》──京劇和地方戲中的《西遊記》為連台戲,如有一種京劇《西遊記》多達二十六本。這裡當指《西遊記》劇中的一出。
(10)
謔(xuè血)笑──用詼諧的話開玩笑。
科諢──「插科打諢」的省略。指用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樂。
(11)
《劉二當衣》──亦稱《扣當》或《叩當》。弋陽腔劇目。取材於明·沈采《裴度香山還帶記》傳奇第十三出《劉二勒債》,說的是吝嗇鬼劉二官人設計扣下姐夫裴度所當之物以還舊賬事。其中有劉二官人在當鋪門口胡唱南腔北調、插科打諢的場景,因而是一出滑稽鬧劇。
(12)
《山門》──全稱《魯智深醉鬧五台山》,別稱《醉打山門》或《山亭》。京劇及多種地方戲均演此劇。由明末清初邱園(或作朱佐朝)《虎囊彈》傳奇之一出改編而成,原故事則取自《水滸傳》第四回《魯智深大鬧五台山》。該劇說的是魯智深因抱打不平,打死了惡霸鄭屠,避禍於五台山寺,偶下山遊玩大醉,違反戎規,回寺被拒,打了個落花流水。也是一出熱鬧劇。
(13)
北《點絳唇》──《點絳唇》原是詞牌名,由戲曲家取為曲牌,並分為南北兩套:南《點絳唇》曲牌移植了此詞牌的全套,而北《點絳唇》曲牌只取其前半套。
(14)
《寄生草》──曲牌名。這裡用作北《點絳唇》套曲中的一支曲子。
(15)
「漫搵(wèn問)」二句──漫搵:隨意擦拭。
處士:本指德才兼備而隱居不仕的人,後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這裡指五台縣七寶村的趙員外,魯智深打死鄭屠後即投奔趙員外,後由趙員外送其至五台山出家。
這兩句是魯智深感嘆自己因打死鄭屠而不得不逃災避禍。
(16)
「謝慈悲」五句──蓮台:亦稱「蓮花台」或「蓮華台」。即佛像的底座,借指佛門。「蓮花」或「蓮華」本義為佛門妙法,故有關佛門的事物多加此二字,如「蓮花國」(西天佛國)、「蓮花服」(袈裟)等。
分離乍:倒裝結構,實即「乍分離」,也就是很快分別之意。
乍:暫時,短暫。
煙蓑雨笠:比喻頂風冒雨,到處流浪。
卷單:遊方僧人住寺寄寓稱「掛單」(亦作「掛搭」),離開寺院稱「卷單」,猶俗稱「捲鋪蓋」,即攜帶行李上路之意。
隨緣化:即憑着緣法求人布施。
這五句是魯智深感謝五台山長老收他為徒,卻因自己酒醉大鬧五台山,連和尚也做不成,只好以四海為家。
(17)
《妝瘋》──即元·楊梓《功臣宴敬德不伏老》雜劇第三折之演出本劇名,為北曲折子戲。此劇說的是唐朝元勛尉遲敬德因打死奸臣李道宗,朝廷將他削爵罷職歸田。高麗國王聞此消息,命鐵肋金牙率兵十萬,來到鴨綠江邊,點名要與尉遲敬德一決勝負。朝廷無法,命徐茂功去請尉遲敬德。尉遲敬德裝瘋不出。徐茂功略施小計,便使尉遲敬德裝瘋之計不攻自破。於是朝廷給尉遲敬德官復原職,並恢復了鄂國公爵位,尉遲敬德才掛帥出征。林黛玉僅藉此劇名來嘲諷賈寶玉,足見其不僅知識廣博,且有急智。
(18)
「巧者勞」四句——語出《莊子·列禦寇》。大意是:心靈手巧的人忙忙碌碌,聰明智慧的人憂心忡忡;只有心無罣礙的真人(無能者)一無所求,只要有粗茶淡飯,就會心滿意足地到處漫遊,就像那沒有纜繩拴系的小舟。
汎:「泛」的異體字。漂浮,漂流。
按:「蔬食」,原文作「飽食」。
(19)
山木自寇——寇、盜:劫取、劫掠之意。
此語出自《莊子·人間世》。莊子在此語之前先舉例說:如櫟社樹之所以巨大無比且與天齊壽,正因其為「不材之木」,一無用處;而那些有用之樹木,卻都被人砍伐了。故結論是:「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焚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此語是說山中的樹木因生長成材而被人砍伐。這正是道家「無為」思想的論據之一。
(20)
源泉自盜——盜:也是劫取、劫掠之意。
此語化用了《莊子·山木》中的「甘井先竭」:「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意謂泉水因為乾淨甜美而被人飲用,以至枯竭。這同樣是道家「無為」思想的論據之一。
(21)
「你證我證」六句偈語──證:佛教用語。參悟,領悟,徹悟。
這六句偈語的大意是:誰都以為只要心領神會就算是達到了徹悟,其實不然,只有當心中連徹悟都不存在的時候,才算是真正的徹悟,才算是達到了安身立命的境地。這一偈語表面上是說禪理,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了賈寶玉對於他與林黛玉、薛寶釵感情糾葛的苦惱。
(22)
「無我原非你」曲文──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這兩句是化用《莊子·齊物論》的「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莊子的意思是:如果沒有道(彼)也就沒有我,如果沒有我則道也就毫無意義。賈寶玉套用其形式,以表達他與林黛玉和薛寶釵的關係。
從:任憑,不管。
伊:你們(指林黛玉和薛寶釵)。
肆行:自由自在,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茫茫:指人生渺茫。
碌碌:勞心費神。
這首《寄生草》曲文是賈寶玉因恐人「不解」其偈語而加的註解。大意是:如果沒有我,當然也就不存在我與你們(指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感情糾葛,何必去管你們對我理解還是不理解。人生既然紛亂渺茫,我就應當逍遙自在,無罣無礙,何必為你們對我或冷或熱而心煩意亂,倍受熬煎。從前我為此而勞心費神,想起來真是傻得滑稽。
(23)
道書機鋒——道書:指《莊子》一類哲理性極強的道家典籍。
機鋒:義同「禪機」,參見本回前文「禪機」注。道家典籍論道也多用類似於禪宗說法的方法,尤其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說明道的玄妙深奧,故薛寶釵謂之「道書機鋒」。
(24)
無立足境,方是乾淨──意謂賈寶玉尚要安身立命的境界,還是塵緣未斷,算不上徹悟;只有連安身立命的境界也不要,才算真正達到了佛家四大皆空的虛無境界,才算得上徹悟。
(25)
南宗六祖惠能──南宗:參見本回前文「禪機」注。
惠能(638~713):亦作「慧能」,唐初人,俗姓盧,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生於新州(今廣東新興),三歲喪父,與母相依為命。偶聽人說《金剛經》而有所領悟,即北走黃梅(今屬湖北),投在弘忍門下舂米。弘忍令弟子各作一偈,以挑選法嗣。惠能的「菩提本非樹」四句偈語受到弘忍的讚許,遂密傳其衣缽,成為禪宗六組。弘忍慮其勢單力薄,其他弟子必爭衣缽,密囑其潛赴南方。於是惠能便回到嶺南潛修,十六年後才至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傳教,成為南宗之祖。他主張「頓悟」說,即認為人皆具有佛性,不必刻苦修煉,只要發揮自己的靈性,就可以達到佛理的最高境界。故南宗也稱「頓悟派」。弟子法海將其說法內容匯編成書,名《壇經》。其小傳見於《壇經》、唐·王維《六祖惠能禪師碑銘序》、《曹溪大師別傳》、宋·釋道源《景德傳燈錄》卷三、宋·釋普濟二○卷本《五燈會元》卷一等。
(26)
弘忍(601~671)──唐代黃梅人。其出生頗為神奇:其父無姓無名,「為破頭山栽松道者」,嘗請禪宗四祖道信收為徒弟,四祖說他年紀太大,等他再轉世方可收他為徒。他偶遇一周姓洗衣女子,請求留宿,女子點頭,他便揚長而去。不料此女未婚而孕,被家人逐出,以傭工為生。嬰兒出生後,便將其棄於河中。不料次日嬰兒逆流而上,又回到原處。其母大驚,便抱回撫養,隨母姓周,母子以乞討為生。七歲遇到四祖道信,知為栽松道者轉世,遂收為徒,法號弘忍,並最終將衣缽傳給了他,成為禪宗五祖。著有《最上乘論》。其小傳見於《傳法寶記》、《楞伽師資記》、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二○卷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