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EMBA講義 - 第1章
張忠謀
☆本文由早安電子書網友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僅供預覽,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
☆請勿用於商業行為,否則一切後果自負☆
☆早安電子書☆
☆http://www.zadzs.com☆
-------------------------------------------------------------
張忠謀EMBA講義
*
主管應有誠意坦白告訴屬下的弱點
公司才會進步
*論柯林頓談劾案
在第一堂上課時我曾提過柯林頓的桃色風波,會是美國價值觀改變的關鍵,這幾天的發展可稱得上鋒迴路轉。美國時間本周四眾議院將進行彈劾案的表決,從昨日晚間到周四的60小時間,我想未來案情有二個發展可能,第一就是這期間柯林頓應該會有動作,很可能是認罪之類的宣告。第二是如果他不認罪,幾乎所有共和黨眾議員都想彈劾他,雖然民意調查有2/3美國人不主張彈劾,但也有一半以上美國人不喜歡柯林頓,這種「民意如流水」傾向,很可能讓眾議員們過半數投下贊成彈劾的票。不過眾議院通過彈劾後還要送交參議院,並需獲得2/3以上的贊成彈劾票,這點並不太容易。
柯林頓這個案子攸關美國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因為當前約束人類行為的三種要素中,宗教的力量已經蕩然無存,道德的力量也很小,法治力量成為唯一留存具有約束力的。柯林頓的婚外情一案如果在一般民事訴訟,大概就是處以罰款之類,但重點是他對大陪審團說謊,一般人有此犯行事要坐牢的,總統違法施以懲罰,是社會價值觀的基礎。如果一點都沒受罰,代表美國的價值系統後退了一大步。二十四年前尼克松在參議院舉辦彈劾總統投票前宣布辭職,那天晚上我看電視看到很晚,如今我對這新聞也相當注意。
*激勵與塑造培育﹝Incentive
&
Development﹞
中國與西方都強調賞罰必需相稱,中文常說賞罰分明,西洋歌劇Micado中有一句「Let
the
punish
feed
the
crime.」﹝讓犯罪的人受到懲罰﹞,也是英美文化對法治理念的縮寫。不過在企業界,實際上賞多於罰的比例非常大,受到懲罰的人很少,但是受賞的人卻多如過江之鯽。考績制度是為了達到激勵與塑造所產生的制度,不過卻很少有成功的例子,不成功的原因是常將重點放在考績上,而忽略了「塑造」。最近台積電內也開始年度考績的考評,在今天的公司內的一個會議上,我聽到十幾位員工對於考績制度的意見錄音,很多人都說主管打考績不公平或很主觀,但卻沒想到考績有「塑造我」的功能。考績制度的重點在於「培育塑造」,而不是僅看過往的表現。
在進行考績作業時,很少主管願意將下屬的弱點坦白告之,其實如何告訴下屬他的弱點,對於主管來說也是一種訓練,特別是被選為繼承人選的屬下,要更仔細觀察他的弱點,主管必須有誠意且提供屬下的建言要有建設性。每一個人的工作表現都是可改進的,要有勇氣對他講其弱點,不要以「我們文化不興如此」做藉口。一個公司要改掉「不願意檢討別人」的文化,能夠檢討別人的公司才會進步。當然下屬對主管的檢討也容易起反感而難以接受,很多主管怕下屬產生反感,檢討考績時就「你很好」、「我很好」的帶過,這樣的公司不會進步,若你告知屬下弱點且其中10%或20%能夠改進,就很值得了。
我在美國做事30多年,每個公司都有考績制度,我可以說是這個制度的受益者。在這30多年中,深深體驗過擔任下屬的感覺,為何他們不能接受上司的意見。我在美國總共經歷過10位主管,其中只有2、3位不會坦白告訴我缺點,其它7、8位都很願意與我談我的弱點。當然我也有自尊心,有時主管剛告訴我時我會起反感,但是過1、2天後仔細想想有道理會願意接受,這才是關鍵。「三人行必有我師」,有些主管我並不一定佩服,但他們對我的批評仍然很有意義。
考績制度的副產品,在確認表現最好與最壞的10%或5%過程,可同時達到激勵效果與溝通效果。對於考績落至最後5%的員工,要與他們合理的說明,最後的5%不能永遠在最後5%,如果每年一樣的話表示老闆有問題。在溝通效果上,考績的結果應該讓同級或是更高主管知道,這樣就可擬具一些調動人力的數據庫,例如資遣名單﹝隨時準備,備而不用﹞,或是升遷名單,其中升遷名單對於最好的10%應該再進一步進行排名﹝rank
order﹞,使升遷名單更為清楚。
現在公司多半會舉辦很多訓練,包括外訓、公司內上課、或是派到國外大學接受短期或長期的課程,這種課程有沒有用?我想應該是有限的用處,這些不是培育的主要工具,培育的主要工具第一是主管與下屬的切磋,第二是下屬的自我學習,第三才是這些課程訓練。
此外我也想談談人力資源專家所謂的「生涯規畫」,很多年輕人來應徵工作時,會被問到將來的生涯規畫如何,可能聽到是「先做三年工程師,再去念MBA、畢業後轉往業務部門,過幾年希望能到國外工作一陣子,最希望能擔任公司副總」,對於這種生涯規劃我很不贊同。一來面試時的主管通常大概是40歲左右的經理,你跟他談到45歲擔任副總,不是很違背人情嗎?更何況世事難測,這種預計未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且預先規劃未來要做的職業,對目前工作的投入也打了折扣,有時徒然提高期待造成失望。我認為最好的生涯規畫,就是在每一個崗位上永遠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且對公司產生貢獻,盡力去做。
*
成長占有率矩陣
產品成敗一目了然
接着我想談談企業管理學上常常講的成長占有率矩陣(Growth-Share
Matrix),這個矩陣縱坐標是該產品市場的成長率,橫坐標則是相對於最大競爭者的占有率,其中的圈圈代表了每個產品在該市場上的銷售量。
圖中左上角這塊指的是「明星」,就是市場成長快、占有率又大的產品。明星的左邊那塊稱為「問題」區,落在這個區域的產品,通常在市場上是對的,但是定位不對,像上述學習曲線例子中的B公司,來不及振衰起敝,就屬於這一「問題」類,不過有些產業要落在這裡才有挑戰性。左下角這塊則是「母牛」,這種產品是可以為公司擠牛奶的,但是這些產品多屬成長率很低的市場,且特點是現金流量高,賺的錢可放很多在公司腰包里。右下這塊是「狗」,算是最不好的一類。
美國奇異電器總裁威爾許(Jack
Welch)是應用這個矩陣最透徹的主管之一,他在辦公室中將公司內各種產品的這類矩陣圖掛在牆上,且隨每季市場規模及營收狀況隨時做改變。如果有些產品一直無法躋身市場占有率的前三名,就會解散這個部門。有人形容這種模式好像「中子彈」,什麼意思呢?就是廠房還在,人都死了。威爾許這種管理方式,讓奇異公司有上百種產品都是在市場中排前三名,也有很多是市場上的第一名,都是位於這個矩陣上左上角的大圈圈。而不好的產品,像電視就直接關掉了。威爾許在奇異已擔任總裁(CEO)17、8年,可算是美國最成功的經營者,但是從他的管理方式看來
,可反映出我以前所說的,優秀領導者中可愛的人並不多。
此外,20多年前的德州儀器也是像奇異現在一樣,公司內有好幾十種產品都是畫在矩陣左上方的圈圈,例如DRAM、微處理器、國防用產品、消費性產品等。
*
技工素質可影響美日半導體競爭力
核心優勢可以讓企業在已有市場和未有市場出奇制勝,我想提當年在德州儀器(TI)研發64M
DRAM的故事來說明核心優勢。1970年代,TI的日本廠和美國廠生產良率差異很大,以成熟產品的良率來說,日本廠有60%至70%的良率,美國廠卻僅有30%至40%良率,美國有好的人才和機器,但拚不過日本廠良率的原因很複雜,可以用美、日作業員的素質、流動率和缺席率,以及技工、領班、工程師和團隊精神等做說明。
日本的作業員清一色都是高中畢業生以上,素質整齊,甚至相當高的比率是大學以上,每年僅約1%至2%的流動率,而員工缺席率幾近零。反觀美國,其作業員素質良窳不齊,而且流動率比日本高得多,景氣好時流動率每年50%,景氣差些也有10%的流動率。可是,作業員需要經驗,3至4個月訓練期才能掌握8成的技術熟練度,如此高的流動率對產品、良率影響很大。就好像20年前,IC的發明人基爾比在TI的員工餐廳講了一句名言,多數人進來從來沒有做好一顆IC,但也找不出來是哪些人。所以,訓練是很重要的。
我們不能低估技工在半導體產業扮演的角色,日本的技工訓練遠比美國好,日本的設備故障率(Down
Rate)僅5%至10%,而美國設備故障率卻近3到4成比率,使得美、日兩者產品和技術良率差一大截。過去因為很多公司的設備故障率太高,使得產品線的良率不佳,而生產速度也受到嚴重延宕。談到領班、工程師的素質,日本都比美國高很多,日本理工畢業生願意從事研發工作,但美國理工畢業生只想從事管理工作。日本人的團隊精神也比美國高很多,這些複雜原因造成TI的美、日廠良率差異很大。
約在1987年,我收到TI寄來的年報中就曾經提到,TI有個廠的良率可以和日本廠匹敵,我認為,設備故障率降低因素是最大原因。3年前台積電決定到美設廠時,
也是因為美國20年來的勤業觀念進步很多,再加上設備多自動控制,環境改善不少。台灣其實也具備類似日本的核心優勢,但員工流動率高了些。
有了核心優勢也擁有市場占有率後,企業要具備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就得考慮競爭對手的強處和弱點,類似企管學中常會提到的SWOT分析,也就是強勢、弱勢、機會和威脅的策略分析。例如宏碁要在個人計算機建立自我品牌,或是筆記本電腦廠商英業達要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就得先分析IBM、COMPAQ的優缺點,不一定馬上和大公司一較長短,應先培養自己實力才對。因為光是比營銷管道和品牌知名度,問題就複雜多了。而DRAM產業也是如此,先改善良率降低成本後,就具備競爭優勢了。
*
開發市場是經營企業最大樂趣
我前2個禮拜在美國,接觸到許多人,特別是與二位經濟學家討論未來的景氣變動。首先是麻省禮工學院的教授克魯曼(Paul
Krugman),他在幾年前就提出看法,認為亞洲地區所謂的經濟奇蹟,不過是資本密集下的產物罷了,如果資金離開了也就沒有經濟奇蹟。那他現在怎麼說呢?他跟3年以前差不多,認為如今亞洲發生的金融風暴其實是可以預防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外匯管制。這方面我覺得台灣有點「半管制」,但不是中央銀行在管,我問克魯曼,不過他對台灣的情況不熟,但相信這種管制的原則應該是差不多的。
在克魯曼提出外匯管制論點後第二天,馬來西亞就宣布了外匯管制措施,克魯曼還為此寫了一封公開信給馬來西亞總理,指出他的建議並非永久可行的,只是一個暫時的方式。對未來美國經濟的變化,克魯曼的看法是「馬馬虎虎」,他預估未來美國的年經濟成長率可維持在2%,失業率則頂多5%至6%,這個假設是一個相當正常的假設,不致於到「經濟恐慌的地步」。
但是另一位麻省理工教授梭羅就持完全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他提出的「板塊理論」已經開始移動,主要原因是亞洲國家不可能永遠都是出超狀態。於是我直接問他「假設這個人(指世界經濟)要死了,是怎樣的死法?」他的答案是「美元崩潰」,我覺得他這假設是很「世界末日」的預言,很難令人想象後果。
接着講到組織,組織有不同的功能單位,包括Sales/Marketing、工程、研發、生產企畫、信息科技、人力資源、財務、行政、法務等,這裡我不會一一介紹這些功能,我只就Sales/Marketing這職務來講。首先要翻譯這個字,我覺得很多人對這二個字了解不夠,都翻為「營銷」,其實翻得不好,其實Sales和Marketing是二個完全不同的工作。我把Sales翻成「營銷執行」,Marketing則是「營銷策畫」,這樣就分得清楚了。
Marketing要做那些事呢?第一是去了解市場在哪裡?有沒有市場?如果現在沒有市場,但是有潛在市場,就要去開發市場。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家公司你們可能多半沒聽過,慧智公司,他們現在要開發Thin
Client,也就是智能終端機(Intelligent
Terminal)。這個產品的概念是某些計算機不需要很複雜的軟件在其中,因此就開發一個價錢便宜、維修也便宜的計算機系統不是很好嗎?我也覺得很好,可是要推廣到客戶那兒,主要是一些大公司,他們會問「我不一定相信你呀!」因此慧智的Marketing人員就要找出潛在市場,也就是把「容易說服」的公司找出來,這是個很艱巨但是也很開創的工作,但是最大利益往往是屬於開創者的。台積電在晶圓代工事業上的開創也是一個例子。
Sales是指你已經有客戶了,Marketing是你去開拓一個荒野市場,同時還要決定哪一個客戶應該先開發,我覺得經營企業最大的就是開發市場的樂趣,慧智公司最近出現一些成長,營收持續增加,是我感到蠻開心的事情。此外Marketing人員也要決定市場需要什麼產品或新技術,還要為產品訂定策略性價格(Strategic
Pricing),有人認為只要在成本上加一些百分比就是訂價了,這是成本導向、很平庸的成本訂價(Cost-based
Price)。好的訂價法是價值導向的訂價(Value-Based
Price),例如英特爾的Pentium處理器,價格的獲利率在70%以上,一般訂價的獲利率只有40%,英特爾的處理器就是價值導向訂價,晶圓代工的價格也是例子。至於Sales他的工作是與Marketing成對比的,主要是追求客戶與僱主的雙贏、充滿活動力,我沒遇過一個好的Sales不是很有活力的,我看到很多Sales都是跳跳蹦蹦的,但是Marketing卻很少如此,Marketing是思考型。一個Sales如果無法將一半以上的時間與客戶在一起,就不是一個好的Salesman。此外Sales也負有訂下機動售價(Tactical
Pricing)的責任,就是當場看客戶的情況決定減價或加價,主要看客戶的個別情形而定。
*
董事會、CEO應如君子之交
講到董事會的運作,先問問各位在場的同學,你們所知道董事會的功能為何?(學生回答:擬定經營方針、任免重要主管),這個書本上的答案非常完整。我要倒問你們,如果沒有董事會,這個公司會變成怎樣?我認為這個公司首長會變成獨裁者,一個國家的獨裁者,還是有人可以與他講話,但是公司的CEO如果太過獨裁,公司內完全制衡的力量比較少,會讓CEO為所欲為,公司變成私利,這樣的例子發生很多。好的董事會與CEO是相輔相成的,他們之間的關係既不是敵對,也不是橡皮圖章,所以這也是為何好的董事會並不多見。良好的董事會與CEO的關係,其中有些張力(Tension),但是董事會支持CEO到一個相當大的程度。董事會可說是CEO的諍友。至於CEO對董事會,應視為可敬的諮詢對象,但CEO要有主見,要適當扮演強勢領導的責任。CEO與董事會之間是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如果一天到晚吃飯聊天也不是好事。至於董事會的職責,第一就是監督公司大方向的運作,但是不看細部的決定。第二是任免CEO的決定,這也是董事會的後法寶,要是董事會無此職責,只不過是個顧問會而已,這個任免權也是所有健康關係的起端。接着我想談談台灣企業與國外企業董事會不同的地方。
最大的不同就是台灣很多是家族企業,公司的Owner控制董事會,這樣並沒有不好,董事會要聽從Owner的指示原則。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台灣企業就算不是家族企業,很多也是由大股東控制董事會。歐美的董事會成員大半由CEO聘任,酬勞不高,是一種榮譽職,我自己也曾擔任很多公司的董事職務。歐美大公司持股者大部份都是法人,因此他們沒興趣參與公司的經營。雖然國外的董事會成員是由CEO聘任,但是好幾家大公司如IBM或美國運通,也有CEO被董事會要求辭職的例子。
論溝通溝通是一種「乘數」的效果,你的學問及本領要發揮到最終的效率,就要靠溝通。我要建議特別是各位仍然在學的同學,你們年輕更為重要,不要因為溝通不良,讓多年學習的專長無法發揮。溝通的基本方式,就是有一個「發訊者」、將訊息傳給「收訊者」,收訊者再反應一些回饋給發訊者。
在這個模式中,收訊者的能力與發訊者的能力同樣重要。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原因為何,我想我「收訊」的能力已培養了很多年。我相信「你聽的越仔細,就會越累」。我聽訊息比我講話累得多,陪養你「收訊」的能力,聽完了「累不累」是一個判斷的標準。有關「收訊」能力的測驗,第一個是「我講話時,他會不會打斷我?」打斷話的人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因為他打斷我,他以為知道我接着要講什麼可是90%他都猜錯,我就提醒他們「那你以為我要講麼?」還有一點,就是有些人常常在聽到一個訊息時,因為裡面有批評的言辭,所以一聽到批評,就開始想該怎樣去辯護,下面的訊息就聽不進去了。好的收訊者要全神貫注的聆聽,其實閱讀也是一種收訊,須要全神貫注及去除心理包袱的虛心。
至於發訊者,「做簡報」是最頻繁的一種型式,口頭報告及演講都是做簡報的意思。發訊者的最大秘訣,就是要對訊息徹底了解,這個條件是沒有替代品的,你不徹底了解就沒用了,即使你是多麼口若懸河。第二就是要「知道對象」。
各位事業中絕大多數的時間是與不太認識的人溝通,要儘可能知道對方的背景、喜好及要解決的問題。兩個禮拜前我去台積電的美國分公司,要會見一位大公司的CEO,我以前不認識他,但是這一陣子的商業雜誌中有很多他的報導介紹他的背景、抱負,我就印起來發給一起去會見他的人。「知道對象」有很大的用處,如果他不是技術背景,我老與他談技術是對牛彈琴,如果他是技術背景出身,我與他談技術就是投其所好。越重要的對象,溝通起來也越花時間。如果你不知道你收訊者的背景,我的原則是「從不高估你對象的專門知識,也從不低估對象的一般智能」。
發訊者還要抓重點,最令我感到枯燥乏味的就是沒有重點的簡報。其次還要提醒自己隨時遵守時間。總之,溝通模式中無論是發訊者或收訊者,都是可以訓練的,這不是天生的天賦。我把大專以上人士溝通的層次分為三級,一個是Expressive(辭能達意),一個是Articulate(能言善道),還有就是Elegant(辯才無礙)。據我觀察,在台灣能以中文「辭能達意」者有85%,英文有15%,中文「能言善道」者大概10%,英文僅有1%,而中文「辯才無礙」者是鳳毛麟角,英文達此程度者就更少了。美國政治界如柯林頓是在能言善道與辯才無礙之間,里根則是辯才無礙型,同樣的還有肯尼迪及二次大戰時的丘吉爾。總之,我送給大家的忠言是「努力訓練自己達到溝通的最高境界」。
*
學習曲線謹慎應用
企業獲益不淺
市場占有率重要的根據來自學習曲線,最初是在1960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發展出來的,大概有6年時間中,市場占有率與學習曲線理論大篇幅出現在知名企業管理周刊中,如火如荼非常熱烈,就像近幾年來的X、Y、Z理論或企業再造等。
這些理論其實都有限制,如果你不真正了解或用錯地方是很危險的。以下我要講的故事不是小說情節,是歷史上實際真正發生的,其中很多人喪失了他的財富和事業,也有人藉此竄起,不過他們興起也是短暫的,後來又被更新一批取代,短期的勝利者沒有獲得真正的勝利,第一批的失敗者又找到他們的歸宿。首先這是一個學習曲線,這個圖形有簡單的物理意義,就是每一次累積量增加一倍時,成本就降低30%,這個學習曲線的產品就是動能隨機存取內存(DRAM)。現在假設有兩家IC公司A及B(見表),在第1年進入產品市場時,2家平均擁有市場占有率,生產的成本也一樣,售價為200元,但是A公司卻將毛利1000元轉為研發費用,以開發可以減低生產成本的技術,但淨利卻變為零,B公司因為第1年就賺了1000元,所以很高興的慶祝。
假設第二年市場成長了50%,A公司因為研發先進技術降低成本,所以將售價先砍一半到100元,市場占有率提高了,B公司只好跟着降價,同時也開始投入1000元的研發經費,所以該年2家公司的淨利都是負數,A公司虧140元,B公司虧700元。到了第3年,B公司總經理涕淚縱橫的辭職了,換了一個新總經理來,但是A公司因累計產量增加,市場占有率再上升,依據學習曲線成本再降,因此售價也再砍一半至50元,二家公司這年也同時投入1000元進行研發,不過這年A公司虧415元,B公司虧1045元。
這樣發展到第3年結束時,B公司因為一直虧錢,且數額一直增加,公司士氣大壞,他們自己知道在打敗仗,市場占有率一直下降,價格主控權又在A公司手上,就決定不做了。所以第4年時,A公司擁有百分之百的市場占有率,他不用再調降售價,這一年他淨賺了1700元,總經理因為策略成功晉升為總裁,一切彷佛雨過天青。
這個故事就是1984到1986年之間的全球DRAM市場競爭,其中A是日本DRAM商,B是美國DRAM商,在那之後美國只剩下德儀和美光二家。但是雨過天青的時間很短,假設以上的故事是舞台劇的第一幕,那第二幕上演的就是美國人用反傾銷法影響日本人的策略,造成另一群團體受益,幾年之後,韓國人變成A公司,日本人變成B公司,戲碼到現在還在上演,而台灣也在其中插一腳。
我們來看看學習曲線要點:
第一,
它與經濟規模無關,經濟規模是另一回事,經濟規模是靜態的,僅是一時的成本降低,但是學習曲線是動態的,累積的量大才有可能降低成本。
第二,
累積的量會給予廠商減低成本的機會,但並不是自動減低成本,以前以為拿到市場占有率,成本就自動降低,這觀念也不對。
第三,
學習曲線較適於應用成長快速的產品市場,快速成長就把時間壓縮了,累積產量加1倍只需要1年,成本變化降低就非常快,假如是很靜態的市場,要10年以後累積量才加1倍,那很多人都有時間趕上。
第四,
所以快速成長市場中時間被壓縮,學習曲線應用最為適宜。
第五,
市場區隔非常重要,但是DRAM的學習曲線不能應用在微處理器或邏輯IC或芯片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