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關中 - 第11章
陳忠實
從八一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再到瑞金中華蘇維埃政權的誕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勞苦大眾,尋找探索到符合中國實際的一條革命道路,剛剛跨出了第一步,毛澤東用生動鮮活的理論闡明並概括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這是從四·一二政變的慘痛教訓里獲得的富於開創意義的理論,開始了紅色革命割據和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實踐。我興奮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在上個世紀初,湧現出一批以改變國家和民族命運為己任的先驅,從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匯聚到井岡山,他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懷着共產主義的革命理想,成為自覺承擔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青年革命家。對於已進入21世紀的任何一個年齡階段的人,在思考自己的生命意義、人生目的和人生定位,個人事業的追求和國家民族未來的責任,當是一種最富教益、最具鑒示意義的垂範。我們今天真正解決如何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的重大命題,就更具有現實的最切貼的意義了。任何一個共產黨員,站在那些曾經發生激戰流血的山溝的土地上,面對那些青年革命家住過的簡陋的房屋,粗糙的桌凳和油漬積垢的菜油燈盞,都不會無動於衷,當會反省立身立志和生命意義這個人生的重大命題的。
我站在於都河邊,因為暴雨造成的渾濁的河水涌動着旋渦。紅軍從8個渡口渡河的那幾天,應該是最危機的時刻,說是面臨毀滅也不為誇張。危機來自兩個主要方面,蔣介石一次又一次成倍增加的圍剿的兵力,必置之死地而不結,兩方軍力的懸殊;更關鍵的是紅軍高層領導的指導思想和軍事方略的錯誤,可謂內外交困,導致慘重失敗也導致毀滅的絕境。當我踏進遵義會議的木樓時,真切地體味到紅軍完成了置於死地而後生的至關重要的轉折過程。從於都河開始長徵到遵義會議,我才理解了指導思想最鮮活最生動最具說服力的含義,才感受到指導思想的質感的力量,才能使崇高理想和偉大抱負落到踏實可行的途徑的過程。
在這個置於死地而後生的過程中,紅軍在巨大的犧牲和曲折艱難的歷程中,驗證着指導思想,也在尋找統領革命的領袖。指導思想對於那場革命才是最具決定意義的。紅軍的發展實踐驗證了毛澤東的指導思想的正確,歷史無可辯爭地選擇了毛澤東。幾十年後,當中國陷入「文革」的災難,國家和民族又一次面臨未來出路的迷茫,歷史的關鍵時期選擇了鄧小平,拯救了中國革命,也拯救了國家和民族,20多年來中國令世界震驚的快速發展,已經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對於想在這個世界上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尤其是以揭示社會生活運動的作家,思想同樣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思想的科學性和深刻性,既決定着觀察社會生活的敏銳性,也決定着理解生活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典型性,更決定着對生活紛繁迷亂事項的取捨傾向。這裡絲毫沒有輕淡藝術的意思,那是另一個議題。
在瑞金革命紀念館,一條革命標語、一把長矛、一冊變黃的書都令我感動,有一組數字都令我不敢輕易議論:在於都河長征出發時有8萬多名紅軍戰士,到達陝北時只有1萬多人;僅興國縣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紅軍士兵,大約一里路就有一個,而能在後來修建的紀念碑上刻上名字的人數,不過十之一二,絕大多數烈士至今連個姓名也沒留下。
在曠世未聞的艱苦卓絕的長征過程中,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共產主義革命的先驅和紅軍戰士,堅守信仰絕不動搖退避的鋼鐵意志,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當是我們面對現實生活發展和生活矛盾的教科書,審視自己的意志和品質的參照,檢測自身對於困難乃至災難的承受力的標誌,我們當以此完成一次精神境地和心理世界的歷練和洗禮。即使從單純的個人立身的角度上說,都會蓄積起不屑於種種腐敗事象的正氣和傲骨。
長征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那個時代展示給整個世界的一種非凡的精神,也是我們民族立於世界的精神,不可淡化不可忘記;我自信也不會忘記或淡化,這是這個民族的歷史業已證明了的事實和繼續證明着的現實。
2005.6.27夜於雍村
第26章
黃洋界一炮——感動長征之二
到黃洋界時,雨住了。雲也薄了淡了,天空和地上便有了亮光。剛剛從井岡山主峰下來,心存一縷遺憾,一大早乘車攀上井岡山最高處,想觀瞻類似握緊拳頭的五指峰,不料剛走出東門,便是傾覆狂潑的大雨,黑雲壓在頭頂,濃霧把遠近的山峰溝谷全都遮蔽起來。我站在被朱德稱為「天下第一山」的井岡山上,對着雨霧裡的拳頭主峰,聽群山翻卷着的如排山倒海般的雨的嘯聲。
站在黃洋界上,我已經排解了那一縷遺憾而興奮起來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幾十年前記住的毛澤東的《西江月·井岡山》詞,那隆隆作響的炮聲,就一直神秘地潛存在記憶深處。我現在就看見這門迫擊炮了,靜靜地支在黃洋界窄窄巴巴的坪頭上。儘管被告知說這已經不是原來的那門迫擊炮,是代用品,遊人仍然興致不減,倚在炮身或炮筒前留影拍照。我也瞅着空隙,撫摸迫擊炮冰涼的炮管,留一張存念照。那一瞬,即在我的手撫摸着炮管的時候,心頭掠過一陣悸顫,當年操縱這門迫擊炮發出致命制勝一炮的紅軍戰士,他們是誰?有誰還活着?
那場戰事發生在1928年8月30日。毛澤東和朱德在這一年的5月舉行了會師後的誓師儀式。紅軍在井岡山剛剛扎住腳,跟蹤而至的「會剿」就連續發生。8月中旬,毛澤東率31團3營去湘南迎接紅軍大隊,只留下第1營守衛井岡山。湘贛敵軍調集7個團的兵力乘虛而來。7個團對1個營有怎樣懸殊的差距,且不說武器裝備的優劣,而黃洋界成為井岡山五個哨口中敵軍「會剿」的重點突破的哨口。紅軍1營戰士守衛的措施有5道,竹釘、籬笆、滾木礌石、壕溝,最後一道是有真槍實彈的射擊掩體。這是紅軍當年所能採取的防禦手段,用埋在草叢裡的竹釘和樹林間的籬笆和險隘口的壕溝,製造障礙;夾道兩邊的滾木礌石,是可以砸死敵手的攻擊型武器;只在最後關口,備有射擊的殺傷武器。憑着這些最原始的防衛措施,居然在8月30日上午阻擊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今天想來真有點不可思議。
更富於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下午。在敵軍發動新的一輪進攻之先,紅軍戰士把一門在茨坪剛剛修理好的迫擊炮搬上黃洋界瞭望哨來了,有了一種更具威力的重武器,可惜只有三發炮彈。把握着敵人進攻的最緊要關頭,才把炮彈發射出去。誰也料想不到,炮彈因為受潮而沒有打響,第二發還是一顆因受潮而未響的臭彈,令人焦急乃至喪氣。最後一顆終於打響了,不偏不倚打到敵指揮部里,炸得那些指揮官人仰馬翻。借着這顆炮彈爆炸的威風威勢,兩邊山崖上埋伏的赤衛隊員暴動隊員一起開了火,吶喊聲震盪山谷;更有在煤油桶里燃放的鞭炮,製造出機槍連發的音響效果,攻山的敵軍以為紅軍主力回歸,連夜收兵撤離了。
這真是神奇的一炮。只有一炮。在紅軍發展壯大到人民解放軍的戰史上,由一門迫擊炮發展到大炮列陳,炮彈排山倒海轟響,應該說只有黃洋界的這一炮最負盛名了。這一炮發生的神威,毛澤東是第二天從湘南回歸井岡山的半途中聽到的,抑制不住勝利的喜悅,便「哼」出這首詞來。我原先初讀這首詞時,以為有許多門大炮,不然怎麼會有隆隆轟響的效果,直到站在這門迫擊炮跟前,才把幾十年的錯覺糾正過來,不僅是一門炮而且只打響了一發炮彈。毛澤東把這一發炮彈填進了詩詞。
更讓我意料不到的是,黃洋界守衛戰的兩位最高指揮員之一的何挺穎,是我的陝西鄉黨。他是31團黨代表,團長叫朱雲卿,他們兩人負責指揮這個團第1營的紅軍戰士,守住了黃洋界,也守住了井岡山根據地。我查找有關何挺穎的資料,想了解這位紅軍早期領導人的情況,所得十分簡單,卻也有了一個大致清楚的輪廓。何挺穎是漢中地區南鄭縣人,那是一塊富庶的盆地,20歲時考入上海大學數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參加北伐戰爭,隨後參加毛澤東發起的「秋收起義」,以及「三灣改編」。直到1928年春天,黨的前委改編為師的編制,毛澤東任師長,何挺穎任師委書記。在黃洋界保衛戰之後不到半年,何挺穎在進軍贛南閩西的大余戰鬥中犧牲,年僅24歲。
我早都熟知在陝西關中和陝北鬧紅的劉志丹、魏野疇、李子洲等先烈的名字,卻幾乎沒有聽說過何挺穎。在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初創時期,何挺穎竟然在唯一的一個紅軍師里,和毛澤東結成搭檔成為最高首長,如若活到共和國成立,該是怎樣舉足輕重的一位領導人物。我又從另一個角度設想,何挺穎能從閉塞的南鄭縣考入上海大學,非得具備兩個基本條件,既要有一顆天資聰慧的腦袋,還要有一個能供給得起學費的較為富足的家庭。何挺穎在貧窮和文盲一統上世紀的中國,能進入大學學習,無論如何是不愁找不到一份可心如意的工作的。這個人卻選擇了革命,投身革命,從「秋收起義」到初創井岡山根據地,其艱苦卓絕危機四伏之險惡,與一個堂堂的上海大學學生的生活形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我便相信基本的一點,信仰的神聖和志士的抱負。他信仰了共產主義,就神聖在整個人生價值取向上,就自覺承擔起改變中國命運的責任,不惜以24歲的年輕生命作為新中國的祭禮。
當人們輕淡隨意地嘲笑信仰和精神的時候,顯示了什麼呢?比何挺穎們聰明了還是混了?重了還是輕了……
我有一點小小的狹隘的地域性私念,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黃洋界保衛戰里那神奇的一炮,是一位年僅23歲的陝西南鄭籍的紅軍指揮員何挺穎和朱雲卿(省籍不詳)的傑作。這僅僅是我附着在敬仰欽佩情感里的一縷私念,與何挺穎包括犧牲在內的整個生命意義無涉。
2005.11.22
二府莊
第27章
白鹿回到白鹿原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籌備,我們終於迎來了今天這個喜慶的日子,坐落於白鹿原上的白鹿書院成立了。今天有這麼多的作家、藝術家、專家、學者和朋友,以及關心熱愛文化發展的各級領導來參加我們白鹿書院的成立慶典,特別是從維熙、張賢亮、熊召政、張日凱等幾位遠道而來的朋友來參加這個慶典儀式,我感到非常高興,我在這裡向各位表示誠摯的謝意!
我在長篇小說《白鹿原》里曾寫到一個書院,這個書院就叫白鹿書院。小說是虛構的藝術。《白鹿原》中的人物大都是虛構的,唯有白鹿書院的山長朱先生是有生活原型的,就是清末舉人、著述甚豐的學人、影響很大的藍田人牛兆濂。白鹿書院也有真實生活依託,就是牛兆濂先生當時主持的藍田縣的芸閣學舍。如果要追溯芸閣學舍的文化脈絡,淵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芸閣學舍是在為宋代「關學」代表人物呂大忠、呂大防、呂大均、呂大臨所修「四獻詞」的基礎上,拓修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書院,鼎盛一時,曾有韓國留學生在此學習。2002年,我和幾位學者討論一些問題時,有學者建議,可以在白鹿原上創建一個白鹿書院,承繼中華文化的脈絡,弘揚其優秀品格。創建白鹿書院的構想得到了社會各方人士的熱心讚賞,西安思源學院周延波院長更是大力贊同積極支持,白鹿書院從而由構想變成了現實,白鹿終於回到了白鹿原上。
在我們傳統文化乃至民族心理意識里,白鹿是吉祥、和諧、純潔、美好和超凡的一種象徵性圖騰,上至王宮下至廟堂乃至民居宅院都有鹿的各種生動壁畫和雕刻。以白鹿來命名書院,就是想創造一種和諧純淨的學術探討和文化研究氛圍,這種和諧與探究的精神與我們所要創造和諧社會的精神是一致的。
書院是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徵。我們辦白鹿書院,一是承繼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和風神秀骨,以白鹿書院為平台,廣泛團結、聯繫國內外的學者、評論家和作家開展遊學、講學,討論等交流活動,讓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生機。白鹿書院誕生在古長安這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上,我們將會開掘源遠流長的關中文脈,關學精神,探索促進傳統文化向現代轉型的新途徑。第二,我們現有的這些人差不多都是從事文學和藝術創作和研究的人,文學和藝術只是大文化範疇里的一系,文學、藝術與社會、歷史和人的生存形態,有非常緊密的關聯,但只是一條途徑,因此,書院的研究課題將對現實問題和人類普遍面臨的問題,既從文學和藝術的角度,也從思想理論的角度,以及學術的角度進行研究和探討,爭取對我們的生活發展做出富於建設性的建樹。第三,白鹿書院還會以文學和藝術為其特色,藏書、編書、教書,研討、交流,從而對陝西、對西部乃至全國的文學事業發生影響,為促進和繁榮文學事業起到促進作用。
我們逐步開辦白鹿書院網站,與陝西以及西北的文科大學聯手,整合研究資源,確定研究議題,共同進行學術研究,爭取與國內外文學界、學術界進行高層對話,讓白鹿書院辦成思想、文化交流的一條途徑。
西安思源學院是中國十大萬人著名民辦高校,很有影響。白鹿書院依託思源而建,對雙方都很有利。湖南有個嶽麓書院,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在那裡講過學,目前這所書院已是湖南大學的一部分,因而使湖南大學成了千年學府,提高了知名度。同樣,辦好了白鹿書院,將與思源學院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我希望,白鹿書院能辦成一個萃集各界賢達優秀思想的地方,一個能傳承優秀的中國文化和傳播時代新聲的地方。
2005.6.28
於曲江
第28章
太白山記
剛到太白山下,先聽到雷鳴似的吼聲連續轟響,宏大而又沉悶。昨晚下了大半夜雨。湯峪河漲水了。第一眼看見夾在群山峽谷中的這條溪流,是在亂石上疾流飛濺起來又驟落下去的明里透黃的水柱和水花,緊接着那如雷的轟鳴聲就鋪天蓋地傾灌進人的耳孔,心胸里頓時就波涌浪翻了。這是太白山,秦嶺的最高峰,大約三千六七百米,山頂終年積雪,而湯峪里卻有天賜的地熱溫水,三伏溽暑登山踏雪賞景,歸來泡一回地殼裡湧出的熱湯,真是神仙過的日子了,古往今來人們都樂游不疲,都憧憬着至少有一回太白山的悅目賞心。
雜樹恣意,野花淒迷。峽谷窄處僅容得腳旁湍急的流水和這一條貼着懸崖的車路。繞過橫堵在眼前的直立的山峰,又豁然一片蓬勃着綠草野樹的谷地,千姿百態,氣象各異,人便為城市裡精心打造的花卉園林惋惜其雕琢的小氣和彆扭了。在我多次穿越秦嶺的印象里,其實你隨便走進任何一道峪或一條溝,都是瀏覽不盡美不勝收的天然景致。
說話間進入四面堵實了的一方峽谷之中,迎面是座坡勢稍緩卻很寬幅的山林,一直往後傾過去也升高起來,直抵視力迷茫的灰雲籠罩之中。右邊是兩座攜手並立的山峰,幾乎是直起直立,陡峭如牆,峰體的石頭多有裸露,怪異在於北邊那山的石頭一條一條豎向擺列,南邊一座的石條臥倒排比,真無法想象造化如何把如此親近的兩座山峰弄出截然不同的結構來。轉過身看北邊的那座山,才顯得最為奇絕,整個一架山就是一塊石頭,幾乎看不到斷裂的縫隙,除了山頂和山腳被矮樹雜草戴帽穿靴,其餘的山體光滑無遮,灰白色和灰黑色相疊印,突兀橫擺在人的眼前,真乃銅牆鐵壁堵死將軍的絕地了。
又一處景觀卻以李白演繹出傳說來。這山體也差不多是偌大一塊完整的石頭,無裂縫無以存垢土,草木便無法寄生,樹種草籽也難以藏匿,太光滑太陡峭了。幾乎通體裸露的石頭呈黑色,似有墨汁潑灑下來,一片片像是直潑的墨汁,一條條一綹綹像是墨汁流淌的痕跡。便有了神話般的傳說,李白被大自然神刀鬼斧的創造陶醉了,也被美酒飲得真醉了,張狂起來時,揚手把墨汁潑灑出去,仍不能抑興止狂,又把酒具拋擲出去,潑墨山的對面就有酷似酒壺酒盅的兩座山。更絕在溪流里,有一塊百餘平方米的石頭,灰白色里綴着暗紅的石粒,恰如一張臥床。又是天賜給這位天才詩人的醉臥之榻了。這樣寬大的一張石床,四面山風,白雲高懸,清水拂過肢體,可以想見有怎樣的舒暢,這是民間人士獎賞給李白的享受了。我到這兒才知曉,秦嶺的這個最高峰取名太白山,卻與大詩仙李白無關,早在唐以前就得名了。我卻也生發一點欣慰。後人在太白山里為李白編織出這麼浪漫的傳說,讓舞文弄墨的文人們可以找到一份自信;卻也難得驕縱,畢竟詩沒有寫到李白那樣的境地,也缺了這位詩仙獨具的性情。
愈往峪溝裡頭走,涼風竟然變為刺激肌膚的寒氣了,雨也星星點點落下來,山外正是熱得人恨不得扒一層皮的溽伏,這兒卻讓人凍得時不時抖顫。經不住奇峰妙谷的誘惑,繼續沿着湯峪河谷走着,山腳下飛出一道單檐角亭來,背倚青石崖壁,兩根立柱,撐起單面瓦頂。三面無牆。下有一尊丈余的臥佛,渾身飾過金粉,黃燦燦的十分耀眼。臥佛造型優美,怡然神情,據說清代雕成,是一塊完整的石頭,近年間才被塗飾了金粉。1933年暑月,于右任進山散心賞景,駐足觀瞻大佛,當即賦詩,現在依照於體筆跡鏤刻在睡佛側臥背後的崖壁上,詩曰:「睡佛好,睡佛好,一睡百事了。我也想來睡,誰來把國保。」于右任國學淵深,寫得一手好字,也寫下諸多堪為絕妙的古體詩章,而如上述既類「打油」又像民謠的詩,當是稀罕一例。此時已是「九一八」事變之後二年。先生上太白山避暑消夏,心裡還沉懸着被倭寇掠占的東北山河,無論如何是難以如佛般安臥青山碧溪的。這首「打油」韻味的短詩,亮示給我一種情懷,既是軍人的,亦是詩家詞人的,我愈加不敢輕泛稱佛說道了。
2005.7.23
雍村
第29章
關山小記
汽車剛鑽進山,車裡的朋友就興奮起來,爭相發出連續不斷的讚美的話,夾裹着由衷的驚詫的叫聲。近似鼓譟,不過從口吻聲調判斷,還屬真實。想想這些常年出入高樓遊走在水泥瀝青馬路上的人,眼裡看的是瓷片玻璃鼻孔吸入的是種種廢氣,時下又正當溽熱難耐的三伏,突然鑽進這不見人煙的群山之中,僅生理心理的本能性舒悅就足以開懷了,況且全都是挾有絕技絕招的文墨人,更敏感也更習慣表述。
這山也真是美。在僅容得汽車穿過的窄道里,兩邊或陡直挺立或懸空撲突的青色岩石,輕易就可以把鋼鐵製品擠彎壓扁。溪水就在車輪下飛迸着水花,喧鬧出彌天鋪地的浪聲。車在群山里盤繞,一會上了一會下了,眼前的空間一會寬了一會窄了,瞬息變幻着的景致,卻再也激發不起朋友們的大呼小嘆了。也許是目不暇接了,也許是喊得累了。車子再翻過一道緩坡橫樑,眼前展開一片寬闊漫長的谷地,峭壁陡峰早已不見了蹤影,溪水隱沒到草叢裡去了,滿眼都是閱覽不盡的綠草,在西斜的陽光下迭變着色彩,人被狹谷窄道擠壓過的心胸頓然舒展開來。又是一片驚詫的詠嘆。
這是關山。我這回是專意瞅着關山來的。
我對關山的嚮往,是兩年前電視播放的一則風光片誘發的。記得是在一場頂級足球比賽的場間休息時隨意轉換頻道,不經意間看到一片奇異的高山草地,一下子就被吸引被誘惑住了。起初竟然以為是異國風光,而且與在圖片和熒屏上見過的阿爾卑斯山的風景疊印在一起;後來聽着優美抒情的播音員的解釋詞兒,才知道這是中國的關山草原,更令我意料不及的,這關山就隱藏在秦嶺山地裡邊,屬於陝西隴縣轄地,離西安不過3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在那一刻就有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驚喜,嚮往也在那一刻註定了。終於逮着機會,直奔關山來了。
一眼望不透的高矮起伏着的群山。這裡的山已經不見秦嶺的陡峭挺拔威嚴凜峻,卻是一派舒緩柔曼的氣象,從山根到山頂,坡勢拉得悠長,一種自在自如的嫻靜和淺淡。由近處望到遠處,山頭都被綠樹籠罩着,近在眼前的是一派惹眼的蔥綠,越往遠處顏色漸漸加深到墨綠,再到目力所及處和霧氣灰雲混融了,完全看不出綠色了。這裡的樹林頗為怪異:從每一座山頭覆蓋下來,到半山腰便齊嶄嶄收住,形成一道密不透風的綠色壁壘。看去頗為壯觀,往往使初見者誤猜為人工有意所為,其實是自自然然形成的地理地貌性奇觀。山腰往下直到河谷,漫坡漫川都是綠氈鋪着一樣的野草,草里點綴着黃的紅的紫的白的小花。這山裡的世界就顯得十分簡潔。綠的樹和綠的草,樹占山腰以上,草鋪山腰以下。這種簡潔的美是一種大氣象的美。是捨棄了繁複捨棄了蕪雜也捨棄了匠心的美,非閱覽過千番景致,也見慣了各種色彩的大手筆不可造得。這當然是大自然的神筆造出的神韻,卻也啟示舞筆弄墨潑彩的文人畫家,不可把一種自營的色彩色調說絕了。
從河谷里隨意走過去,走過一個山間谷地再到一個山間谷地,每一道溝每一面坡都各有風姿,絕不重複類近。然而稍微留心,或淺短或長遠,或伸直或斜延,那一面面坡一道道梁,其走勢其形態都顯示舒緩優雅自在自如氣韻酣暢神嫻氣靜,一彎一轉一扭一迴旋,都絲毫不顯急促,更不見猥瑣,如一張張錦帛一條條綠綢隨着輕微的山風隨意飄落。我不止一回提問自己,這是秦嶺嗎?以陡險雄峻聞名的秦嶺,到這裡卻呈現山一派舒綴柔曼的姿態和情調,當可看作偉岸凜峻的大丈夫的軀體裡,原本懷有詩意綿綿也情意綿綿的軟心柔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