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關中 - 第12章

陳忠實



  關山和秦嶺一樣悠久,卻是山系裡的壯年漢子,多少萬年以來,這天賜的美景只是默默地自我欣賞。從上世紀後半段的幾十年裡,這裡是繁殖培育騎兵所用戰馬的軍事禁地,旁人不得進入。再說那時候的中國人,無論城鄉,都是數着糧票掐斤扣兩過着日子,不僅沒有游山逛景的資本,作為一種意識都不為當時極「左」的時風所容忍。現在時風開化了,一部分人可以在衣暖飯飽之後派生遊逛的「餘事」了。騎兵已經從中國軍隊的兵種里悄然消退了,關山軍馬場相繼歇業關閉了,然軍馬卻在山溝野窪鄉民的屋院裡繁衍。現在,這裡最能引發遊人新奇的項目是騎馬,近處和遠處的男女山民牽着自養的良種軍馬,爭先恐後地把馬鞭往來此散心的城裡人的手裡塞,甚至拽着遊客的胳膊往馬背上掀,競爭到了空前激烈的狀態。馬們是無所謂的,馱着這些城市來的先生女士老漢老太小伙姑娘,聽着他們在自己耳後發出的驚驚嚇嚇嘻嘻哈哈的聲音,祖傳的血液里的衝鋒陷陣蹄踏敵陣的血性和激情蕩然無存,只有懶洋洋地溜達。我的朋友們都上了馬。我無端地謝絕真誠的乃至不可理喻的邀約,只有一個託詞,我屬馬,自己不好壓迫自己。

  我便獨自一人在夕陽即逝的草地上隨意走着。我迎面碰到草地小路上一位騎自行車的小伙。小伙眉眼很俊,黑眼睛靈活而聰慧。我和他有一段短捷的交談,得知散落在一道一道溝谷里的山裡人家,除了種包穀土豆自供吃食,主要是飼養放牧羊和馬,羊供遊人們燒烤,現場宰殺,架火烤全羊或羊肉串兒,從維族蒙族那裡學來的燒烤技術。馬除了供遊人騎玩,更多的是賣給客戶,聽來有點殘酷。小伙告訴我,上海年年來人收購,有多少要多少。聽說買回去抽血直到抽乾。抽馬血做啥用咱就不知道了……聽得我毛骨悚然,身上起雞皮疙瘩,頓然意識到屬馬不騎馬的自我約律沒有一絲意思了。

  小伙子跨上自行車遠去了。暮色里可以看見前邊山口有一堆瓦頂房子。不過五六戶人家。我往駐地走過去。綿軟的草地已經有濕氣潮起來。包括我在內的城裡人到這裡來散心,來賞景,來換一口清新乾淨的空氣,體驗一回騎馬的新奇感覺。明日回去又陷入城市的文明和喧囂之中。山民們大約對這裡的樹這裡的草這裡的空氣,早已習以為常,只有儘快把長成的羊和馬賣出去,歡悅和竊喜才會產生。美麗的類近阿爾卑斯山風貌的關山的景致,對他們只有謀得生存的真實含義。

  夜色完全落幕。陰沉的天空儘管沒有星月,還是能夠看到天和地的分界,那是群山頂上的樹梢,在天空劃出的起伏着的優美曲線,凝然不動。我回到駐地場院。聽到聚在燈光下的一堆遊客在議論,咱們有這樣好的山地和草原,外地人卻把陝西一概印象為風沙瀰漫的黃土高坡,全是那首破歌惹的禍……「大風」把陝西全刮光了。

  我想這肯定是個鄉土自尊比我還強的陝西人。

  2005.8.7

雍村

第30章

也說中國人的情感

  一

  近日看到一位在中國作品翻譯很多知名度也很高的日本作家寫的一篇短文,評說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對當年日軍侵略罪行曖昧而又頑劣的態度,說小泉不能從受害國人民的情感上考慮,於是就把日韓、日中、日朝等關係弄糟糕了。

  我想還有更深層也更致命的一點,在於小泉純一郎對60年前日本在亞洲諸國所犯的侵略罪孽的認識。認識決定情感。沒有對侵華侵朝等罪惡的深刻認識,就不會有對罪惡歷史的自覺反省,又如何能體察「受害國」人民的情感?於是才會把給亞洲諸「受害國」造成災難的東條英機等十惡不赦的厲鬼,作為神而年年祭拜。我在電視上看到過德國總理到被納粹屠殺的猶太人墓前下跪的畫面。那個莊重虔誠的跪祭的舉動,誰都能看出是強烈的情感支配,卻又不僅是對被無辜屠殺的受害者的情感體察和理解,而是對希特勒法西斯這個獰厲的魔鬼在歐洲所犯罪孽的深刻反省和坦誠的懺悔。我在看到這個電視畫面時曾經揣測,歐洲諸「受害國」和猶太人看到這個畫面時,對德國總理應該產生基本的信賴。我又反過來揣測,如若德國總理如小泉拜祭靖國神社一樣去跪拜希特勒,或者羞羞答答偷偷摸摸地「修改歷史教科書」,我真不敢猜斷歐洲各「受害國」和猶太人會鬧出什麼事來。

  很顯然,小泉對亞洲各「受害國」人民的情感,只有在割斷對靖國神社裡一夥戰爭厲鬼的情感糾纏之後,才可能發生轉移。我近日在電視上還看到一組嚴酷的畫面,東條英機等6名被國際法庭審判為死刑的戰爭罪犯,一個一個被押上斷頭台,套上絞繩,「咚」地一聲抽掉腳下的踏板,懸空吊死。這是整個世界的正義力量對邪惡的審判和懲罰。幾乎同一時期,在南京製造過30萬人大屠殺的谷壽夫等7名日本戰犯,被中國軍事法庭審判為死刑。這7人之中有兩個叫做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鬼子,在南京城做過一場殺人比賽,看誰先殺死100人誰就為贏家。單是這兩個猙獰的厲鬼,就以殺人比賽的娛樂方式,殺死了300餘名手無寸鐵的南京市民。這些被中國法庭和國際法庭推上斷頭台的罪大惡極的厲鬼,60年後還被小泉首相當做神去參拜,作為「受害國」中國公民的我,會是一種什麼情感?坦率地說,我不以為這種以鬼為神而參拜的舉動滑稽可笑,因為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首相不可能在這種鐵定的歷史事實面前表演滑稽。我的情感里就只有鄙夷,除了鄙夷還是鄙夷。

  二

  在我的整個心理情感世界裡,充溢着對我們民族和國家的尊嚴的敬重。正是60年前的抗日戰爭,讓我真切地理解了什麼叫民族尊嚴和民族脊樑。

  60年前取得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各種列強侵略戰爭的第一場完全徹底的勝利。在我粗淺的歷史常識的印象里,總是凸顯着各種名目的割地賠銀的條約,百年近代史教本幾乎都可以用屈辱來概括,我曾在中學學習這段史實時產生過逆反情感。八年抗日戰爭的勝利,確如《國歌》所唱的,是用整個民族的血肉築成的新的長城。這是在血與火中鑄造的民族和國家的脊樑。

  我在少年時期就記住了趙一曼,刻骨鉻心地記着楊靖宇餓死後從肚子裡刨出來的草根樹葉,還有令幼年的我感到解氣的「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後來歷史知識漸多,尤其是遇逢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今天,陝西和各省的各種媒體,都向我提供了前所未聞的抗戰英雄和戰例史實。毛澤東和朱德領導指揮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的游擊隊,給予日寇沉重的打擊早已彪炳史冊。蔣介石統領的國民黨軍隊裡,有一批殊死抗擊侵略的將軍和士兵,至今讀來聽來仍然令我心潮波涌熱淚難抑。去年初,我讀到徐劍銘等作家所寫的紀實文學《立馬中條》書稿,得知曾經為我的灞橋籍前輩鄉黨孫蔚如所統領的包括趙壽山李興中孔從洲等陝西籍將士,當年硬是堵在潼關外的中條山,使不可一世的日本鬼子難以前進一步,而且損失慘重。我在閱讀時,幾次被英雄的壯舉和拼死的精神感動得掀不開下一頁。前不久應陝西「民革」的邀請,參加紀念抗戰勝利的座談會,我聽到張居禮講述他的父親張靈甫將軍的抗戰事跡,真是氣壯山河撼天動地泣鬼神般的壯勇豪烈。我不敢想象作為團長的張靈甫組織並帶領敢死隊和鬼子拼刺刀時的那一股豪勇;他曾經十一處負傷直到被打斷腿骨還不離開戰場;武漢會戰中,張靈甫在德安萬家山取得大捷,被葉挺將軍稱為「與台兒莊、平型關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的重大勝利;《國歌》詞作者戲劇家田漢,親臨戰地採訪張靈甫,創作並演出了話劇《德安大捷》。在開赴緬甸的10萬遠征軍里,有1萬多名踴躍參戰的陝西熱血青年,總指揮是陝西籍將軍杜聿明。在正面戰場使日軍第一次遭遇重創的台兒莊戰役,那位揮舞大刀的敢死隊隊長仵德厚是陝西涇陽人,正是他的大刀殺得鬼子難以前進,為中國援兵贏得了制勝的時間。我無法把那場長達8年的抗戰中的英雄一一羅列出來,只是隨手擇出幾位陝西籍的抗戰英雄,他們每人都可以寫成一部半扎厚的英雄紀實文本。他們是在戰場上戰死和在家門口被殺害的3000多萬同胞的傑出人物。

  中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在抗日戰爭中誕生的。

  中國人的脊樑,正是在存續8年的抗擊日寇侵略的血與火的戰爭中挺立起來的。這是製造罪惡的「加害者」始料不及的。

  三

  我們不播種仇恨。

  一不種植仇恨,卻應該記取和吸取歷史教訓。讓今天過着和平安寧日子同時享受着國家尊嚴的每個公民,了解曾經發生過的積弱挨打的屈辱歷史,感知並銘記那些於危難中構築和撐挺起民族脊樑的先輩,明白自己對國家肩承的道義和責任,進而設計並實踐一條健全健康的人生道路。我甚至妄斷猜想,那些落馬的貪污腐敗官員,如若能在伸出貪婪掠取的巴掌之前,讀一讀這些抗日英雄的事跡,也許會把伸出的手收回來,不致成為國家和人民的罪人,也許還能悟到手中的權力真正神聖的使命。

  我又有感於一些西方右翼勢力的言論了。

  大約是今年以來,不斷看到美國有人提出並奢談「中國威脅」的言論觀點,日本也有起鬨式的響應言論。我開始讀到時有點納悶,像我這樣年紀的人都清晰地記得,在「左」的建國政策造成的普遍貧窮乃至三年大饑荒的時期,西方有一撥政客的幸災樂禍式的鼓譟集中到一點,共產黨政權把中國弄糟了。改革開放糾正了「左」的路線和政策,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新途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與世界上最強大最富裕的國家比起來,中國還排在貧窮國家之列。我納悶不解的問題是,中國窮時他說你不行,中國剛剛發展起來又說你「威脅」,那麼,中國如何是好?如何才能使現在這一撥右翼政客閉上鳥嘴?譬如在我這輩人心中尚有印象的一個日本人中曾根康弘,走出首相府多年了仍然閒不下心來,由他負責的一個日本智囊機構近日發表一份警告報告,說「中國的民族主義意在主宰全世界」,「和中國來充當霸主的世界秩序」,如此等等。我又聯想到日本那位作家批評小泉首相不能體察理解「受害國」人民情感的話,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體察理解的「受害國」之一的中國人的情感,卻是說中國要充當「主宰全世界」的「霸主」。這種聳人聽聞的鼓譟,被西方那些正直客觀的政治評論家概括為「妖魔化中國」。這就夠了,世界上有製造謊言鬼話的人,也不會缺失揭穿鬼話謊言的人。在某個意義上,還真應了中國民間一句俗話,以老鬼子的小人之心,猜度剛剛繁榮起來的「受害國」中國之懷。

  暫且擱置歷史的和現實的因素,也剝離開政治和經濟的利益因素,我想到人類豐富而又複雜的情感里,普遍存在的一種最壞的東西——妒忌。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人,貧窮積弱時被瞧不起被欺侮乃至被侵略被蹂躪,翻過身來挺起脊樑強盛起來,又被誹謗以至被「妖魔化」,這恐怕與一些人最壞的那個妒忌心理不無關係。

  退一步想,被妒忌與被屈辱不可同日而語。

  記住慘痛的歷史,自立自強,走自己的路,讓喜歡瞎說的政客去說吧。

  2005.8.14

於雍村

第31章

再到鳳凰山

  小小的鳳凰城遠近聞名,着意在山水韻味。鳳凰城山水名揚天下,得益於作家沈從文。凡讀過沈從文作品的人,不僅難以忘記湘西的山水韻味和民俗風情,而且同時種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慾念。鳳凰城是湘西風景風情的代表性傑作,自然為首選之地。

  大約十年前到鳳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從文先生的書屋和墓地,感觸多多,卻不著一字,說來很簡單,沈先生早在幾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風情靈氣展示得淋漓盡致,至今都很難再讀到那樣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貿然動筆了。這回又去湘西,再上鳳凰山,不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為參照,而且還有第一次來鳳凰城的印象作對比,我發覺變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我記得十年前進鳳凰城時,要過一座橋,從橋上看下去,河水裡浮游着幾頭水牛。水牛在河裡懶洋洋地游着,露出碩大的頭和頭上的彎角,還有淺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渾而近濁,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據說是剛剛下過雨漲了水的緣故。這幕水牛戲水的景象就留在我這個北方人的記憶里。這回一看見鳳凰城,一看見那條河,自然不再陌生,卻看不見水牛的姿容了。水變清了,大約沒有落雨也就沒有漲水,更看不見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鋪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齊齊,類似城市公園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隱隱生出某種缺失的惆悵。我又不敢說這種整修有什麼不合適,卻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狀態的曲線。再也不復重現了。

  其實,更想看的是沈從文先生的舊居,十年前看了一回,這次來仍然想再看一回。我從東正街拐進中營巷。就感到擁擠和熙攘,擁擠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觀瞻一位作家的宅第的好奇心所驅使。而這位作家生前卻是落寞的,儘管住在繁華的北京,活着時幾乎是蟄伏隱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懷。乃至不經意間頭與頭碰撞得起了疙瘩,卻誰也認不出個沈從文來。現在,先生早已棄居的老宅舊屋,卻「下自成蹊」。據說一年四季都是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旅遊旺季就這麼擁擠着。

  大門口是進出的交匯之地,我得側了身才能擠進去,院子裡和前屋後廳都擠滿了人,觀看的照相的購書的琢磨着風水八卦的人,似乎都津津有味自得其趣。我也在擁擠的縫隙里看沈家的這座四合院,進得門來算門房,正在經營着沈先生作品的各種版本,需排隊才能交上錢拿到書。中間是左右對稱的廂房,顯得低矮而又窄小,我是以北方四合院的廂房作參照的。最重要的建築是廳房。以石條起壘。是一種淡淡的橙紅色石條,平生一縷暖色。石條上砌磚。青色的磚只壘到窗下,不過半人高,之上就全部是木格大窗子,再不見一塊磚石牆壁。木窗和木門之間以木板嵌鑲作牆,古香古色,自成一種幽雅。我在北方鄉村和城鎮,幾乎沒有看到過窗台以上不用磚或土坯砌牆的房子,甚為稀罕新奇。

  廳房內一明兩暗,明間當為長者議事、說話、訓子的比較莊嚴的場合,也是接待客人的會客廳。左臥室背後,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邊吊着一隻水壺,四周擺着幾隻小板凳。使我自然地發生最生動的聯想,無論家人或朋友,圍坐在火塘邊,聽燃燒的劈柴噼啪響着,看火苗唿喇喇往上躥起,水壺裡的水噝噝噝響着,沏一碗熱茶,或敘友情,或議家事,或逗笑取樂,該是怎樣一番愜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卻很幽靜,曲徑盤繞,雜樹蔽陰。突兀看到一塊碑石,刻着神采飛揚的手書字體:「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初看嚇了一跳,碑題內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應不及。細看副題為「悼念從文表叔」。立碑題字者為大名鼎鼎的黃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覺隱壓下來,慢慢嚼磨,反覆體味個中內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塊巨大的石頭為標誌,據說重達5噸。上邊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話:「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認識人。」這應該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種複雜曲折的人生歷程之後的生命體驗,只可領悟,不敢評說。我很讚賞這塊石頭,不是名山采來的名貴石料,而是當地山上到處可見的一種沉積岩石塊,大大小小的各色礫石,和沙粒堆積凝結在一起,呈現出一種自自然然的原本的顏色,亦未作任何雕琢,似乎這石頭一直就蹲踞在這裡,與山與樹融為一體。據說這石頭是黃永玉先生親自為其表叔選擇採掘來的。我便欽佩這位畫壇大師超凡脫俗的審美取向,真是一塊再恰切不過的石頭。有清泉自石縫湧出。貼着山根的石凹流下去。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在沈先生耳邊流過,不時泛出叮叮的響聲。想先生平生不聲不響,似乎也不愛熱鬧,悄悄走出鳳凰,死後又悄然歸於鳳凰,不料熱鬧發生在死後,擁擠了舊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墳頭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靈,怎麼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種專供遊樂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氣悶熱暫得緩解。看河邊的小幢民居建築,真是稀罕奇觀,倚山而造,櫛比鱗次,一幢幢小屋小樓借着山勢和立足的地坨大小,結構着種種樣式。最下邊的一排,居然是凌空立柱鋪出一方地基,搭建成別致的房子,河水便在床鋪下日夜流淌,有水聲催眠入夢,當是怎樣一種如仙的境界。河邊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還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還用着棒槌。棒槌在石頭上捶擊衣服的響聲聽來悅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門口的澇池邊和灞河裡聽慣了的脆響樂聲,但家鄉的樂聲早已在多年前消失了。

  上岸後沿河邊的小路走,不時有人拉着小車擦身而過。車上繃一頂遮陽的花布,車內置一張躺椅。花了幾塊錢的人坐在躺椅上。掙了幾塊錢的人拉着車子在小巷和河邊跑着,供花了幾塊錢的人觀光賞景。這是最簡單最直白的一種關係,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說三道四。我看着覺得有點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勢,手裡夾一支正燃着的紙煙,兩條腿以八字形撇開,搭在車子的兩邊,旁觀者入目頗覺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鳳凰和湘西在他的筆下,會是怎樣一番景致。

  2005.11.29

二府莊

第32章

陷入與沉浸——《延河》創刊50年感懷

  我至今依舊清楚無誤地記着,《延河》是我平生最早聞名的第一種文學雜誌。這是50年前的事了。50年前的一個大雪初霽的早晨,我和同學正在操場上掃雪,語文老師站在身後叫我,讓我到語文教研室去。我開始有點忐忑,此前曾因為他對我的一篇作文的評語鬧過彆扭,所以心存戒備。走出掃雪的人窩,老師把一隻胳膊搭到我的肩膀上,這個超常超級親昵的動作,頓然化釋了我的小心眼裡的芥蒂,卻也被驟然潮起的受寵的驚慌弄得不知所措。

  到了一樓的語文教研室。剛進門,我的語文車老師以玩笑的口吻宣布:「二兩壺來了」。教研室里五六位男女教師鬨笑起來。我有點手足無措。「二兩壺」是我在作文本上寫的一篇小說里的一個人物的綽號。我的語文車老師把我領到他的辦公桌前,頗動情地告訴我,西安市教育系統搞中學生作文比賽,每個學校推薦兩篇作文,我的這篇小說被選中了。末了,他很誠懇地說,除了參評,他還要把這篇小說投稿給《延河》。他告訴我兩點,如果能發表,會有稿費的,他顯然知道我因家庭經濟不支而休學的事。他說投稿由他來抄寫,「你的字寫得不行。」我由此知道了《延河》。這是初中二年級第一學期的一個大雪的早晨。

  《延河》又是我掏錢購買的第一種文學雜誌。這也是近50年的事了。1959年春天,我得知柳青的《創業史》將在《延河》連載,竟然有一種按捺不住的興奮和期待,自然屬於對一位著名作家的膜拜,更多的因素是出於某種揭秘式的好奇心理。我已經聽說柳青在終南山下的長安農村深入生活的事。我常常站在學校大門外剛剛返青的麥地邊上,眺望白雲凝然的終南山峰,柳青無疑是世界上離我最近的一位作家,不過幾十華里的距離吧。他的筆下將會使關中鄉村呈現怎樣一種風貌?這無疑是我所能讀到的第一部描寫我腳下這塊土地的小說,新鮮新奇的神秘感幾乎是無法抑止的。

  我讀書到初中三年級,轉學到了離家較近的西安東郊剛剛興起的紡織工業基地,通稱紡織城,學校設在大片住宅樓東邊一片開闊的高地上,校門口便是莊稼地。我仍然繼續着背饃上學的生活,硬是把家裡給的買鹹菜的零錢省下來攢起來,到紡織城郵局去買一本當月出版的《延河》。記得《創業史》在《延河》連載的第一期,書名為《稻地風波》,有通欄長幅插圖作為襯底,是詩情畫意的稻田畦埂和灌渠上一排排迎風擺動的白楊樹,遠處的背景是淡墨塗描的終南群峰。看到這幅題頭畫兒,我印證的卻是我家門前灞河川道的自然景致,從未見過有什麼畫兒讓我感到如此逼近的真實和親切。同樣,我讀着作為《稻地風波》(即《創業史》)引子的《題記》時的完全沉迷,也是此前讀任何小說都未曾發生過的逼近的真實和真切,且不說藝術成就的評價,我一個初三學生也難得估價這部作品的分量,而真實和真切的閱讀感受卻是比任何世界名著都強烈。

  這樣,我每月頭上最操心也最興奮的事,就是捏着積攢下來的兩毛錢走進郵局,買一本新出的《延河》,無異一個最開心的節日。我在《延河》上認識了諸多當時中國最活躍的作家和詩人,直到許多年後,才在一些文學集會上得以和他們握手言歡,其實早已心儀着崇敬着乃至羨慕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