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三國 - 第12章

赤虎

  公孫瓚立刻拉着他的手,打量着他,「好男兒」,他誇獎到:「玄德有福,竟有如此虎子」。

  我再次詢問劉凱,「寨中戰鬥是否已結束」。

  劉凱弓身回答,「回父親的話,寨中戰鬥基本結束,敵方士卒大部被斬殺,逃走不及10人,管叔叔已去追敵。」

  「好」,我說:「你把部族長老帶上來。還有,把我們傷員也找車安頓好,叫我們的人即刻退出營寨,由你公孫叔叔的軍隊進入。」

  說此番話時,我以目示意劉凱,這小子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向我眨眨眼,跑入寨中。

  不久,我們的士兵整隊而出,人人馬頭上都掛着七八個頭顱。而此時公孫瓚與我閒聊着別後情形,直到我們全體出寨後,才揮手讓他的軍隊入寨。此刻,正是劫掠的好時機,他的兵士們個個興奮,蜂擁而入。

  公孫瓚打量着我的隊伍,立即興奮的問我:「賢弟,你此後可要投身軍旅?」

  我立即搖頭:「兄長,我打算明年結束遊學回鄉,如有機會,我當出仕,或許能為朝廷盡點微薄之力,為百姓謀一方太平」。

  我真實的想法是,就在黃巾亂起時,涿縣有兩個絕世猛男等我去結拜,其中一個是後來的武聖關羽,他就像遊戲中需要相關條件才能出場的人物一樣,必須等到官府張榜募集軍士時才會出現。

  「賢弟大才,如此恐怕委屈了賢弟,你在饑民中挑選士卒,竟能訓練出如此虎賁之士,真讓我嘆服。不過,賢弟既然今後不再投身軍旅,這些虎賁之士四處散去實在可惜。賢弟方才說到,屯田城寨已毀,他們將無處可去,不如就此投入我軍中,謀個一官半職。也算上對得起朝廷,下對得起父母。賢弟以為如何?」

  我以為如何,我真想抽自己的嘴巴,我辛苦訓練的士卒啊,就這樣沒了,這可是我訓練的精兵啊!

  「兄長既然看得上他們,就讓他們隨兄長去吧。不過我還要去屯田城寨一行,以敵酋頭顱祭奠城中死難者,不如我分一半士卒給兄長,其餘人隨我一行。」

  見我同意交人,公孫瓚立即裂開大嘴,笑得格外開心:「無妨無妨,我派500士卒隨你一行,這些人都由我留下。」

  說完,就上前拉住了劉凱得手。不會吧,劉凱你也要,我的多名義子中數這個劉凱有軍事才能,尤其善於隨機應變,這怎麼行。

  可沒等我想出應變的方法,公孫瓚又發出一聲驚呼,我順着他的目光一看,糟了,他看到的居然是麒麟鎧。

  「賢弟真是大手筆,這種鎧甲我在濟南相曹孟德處見過一套,據說是青州太守孔義送與孟德,價值千金。賢弟竟然以此鎧甲裝備士卒,真是奢侈。」

  公孫瓚此話讓我吃了一驚,沒想到麒麟鎧這麼大的名氣。可惜,這種強大的防禦武器不能隨意出賣,要不然就可坐在出雲城大把大把的數鈔票了。

  不過,這樣看來,我們是不是需要調整一下策略,生產出一些好賣的東西售給國內。畢竟,把敵人的錢賺到自己的腰包中是一種快樂的事,同時也可消弱敵手的實力。看來此次回去後,有必要找他們幾個研究一下。

  心中想着事情,我心不在焉的回答:「那套衣甲該是我送與孔義的,他怎麼又轉送了曹操」。

  聽聞此話,公孫瓚立刻瞪大了眼睛:「此物是那個工匠所制?那工匠如今何在?作這樣一個鎧甲花費多少時間?」

  我立即發現自己說漏了嘴,如果我如實告訴他,這套鎧甲是由我手下所制,那麼這批工匠估計很快就不由我掌握了。

  我腦子急轉,編着瞎話:「此物是東海之中倭國所制,去年我在遼西救起一位弁韓富商,當時,屯墾軍民無糧,據他所稱,倭國之中糧多,我大漢茜草編織的草蓆與草履十分好賣,可赴倭國以草蓆草履換糧,於是我讓屯墾流民編織了草蓆與草履,冒險與弁韓富商富商前往倭國,倒是購回了大批糧草,供饑民過冬,倭國之中鎧甲精美,我同時購回200具鎧甲以裝備士卒,其中一付送與孔義,以答謝他照顧之恩。」

  公孫瓚大喜,說:「賢弟今後既然不從事軍旅,這些鎧甲不如送與為兄。」

  「自當如此」,我爽快的回答,既然要出血不如痛快些。

  「好!好!好!賢弟既然要回屯營地,沿路沒有護衛不妥,來人哪,撥500士卒沿路護送玄德,一定要保護好我兄弟,待他辦完事後,在將他好好帶回幽州」。公孫瓚好像怕我反悔似的,立馬要把我送回屯營地。

  500士卒沿路護送,還要把我帶回幽州,這不是押解嗎?

  「兄長不要如此客氣,我有義子與侍從沿路護送,兄長500士卒就留在身邊吧。」我推辭到。

  「待我處理完屯營中事,再把他們交給兄長。」

  「哪裡哪裡,這500士卒在愚兄身邊也沒什麼事,就讓他們陪賢弟走一遭。還有,賢弟這個義子,我十分喜愛,不如也讓他跟着我吧。」公孫瓚急忙堵住我的口:「對了,賢弟不是尚有一名老家人帶人追擊敵寇嗎,待他返回,就讓他陪賢弟走吧」。

  公孫瓚說的大概是管亥,他聽劉凱稱呼管亥為叔叔,就認為那是一名老家人。好險,如果讓他把管亥也挖走,那我這幾年不時白幹了。天幸我沒將培養的少年軍全帶來,否則,今日我非和公孫瓚翻臉不可。

  我立刻拉過劉凱,讓他今後好好跟着公孫瓚,順便叮囑他一番。

  此時,公孫瓚轉身離開了我們,去清點戰利品,劉凱低聲對我說:「父親,我已讓管叔帶着搜出的東西與我們身上取下的物品(望遠鏡、騎兵面甲,騎槍)直接回灤陽城了,你看這樣如何?」

  好,機靈。我誇獎了他幾句。

  沉吟良久,覺得還是提醒他一點事情,免得他今後出事,「孩子,你記住,等我處理好灤陽城的事後,可能就要回幽州。那時,我們不見得會有私下的說話機會,所以今日我給你說的事你要牢記心頭,首先你要把兄弟們都收攏住,三年之內不要泄漏出雲城的事,也不要去出雲城探望。至於三年之後,天下將大亂,出雲城的事,說不說出去已經無所謂。為父今年底或明年初將回涿縣,一年後,光和七年年底,天下大亂到來,為父也將投身軍旅,那時,我將向你公孫叔叔開口討要你們兄弟,如果要不回你們,你一定要記住,保護好公孫叔叔。我夜觀天象,發現十年後,你公孫叔叔將有一場大難。到時,如你還在公孫叔叔身邊,看事不可為,就立即給我送信,我自會來救援你們。」

  公孫瓚點完戰利品後,回到我們身邊,看我倆還在說話,立即打斷我們:「賢弟,這戰利品你拿一半走。再從侍從中挑幾個人幫你搬運,你快去快回,待屯營中事安置妥當,來幽州再敘。我現在要揮軍追擊張純,便不與你在此處等候了。對了,這營寨勉強可以住人,你可進入寨中等候你那家丁。」

  公孫瓚隨即整軍前進,我默默的看這軍隊遠去,走不多遠,公孫瓚又拍馬返回,對我叮囑到:「賢弟,你到幽州後,我可能不在幽州治所,你切忌要等我回來。還有,賢弟今後如果要出仕朝廷,切不可對人四處說你曾販席織履,這等販夫走卒的事情,只會讓士人相輕。切記,切記。」

  待公孫軍隊遠去後,我立即命令那500士卒同我向灤陽城進發。開玩笑,在這大草原上,誰知道會不會再有一支部族軍隊流竄至此,如果有100侍從在旁,我當然信心滿滿,但這500雜兵怎麼看怎麼都不會給人信心,何況他們還不歸我統屬,敵軍來後,誰知道他們會不會搶了我的財物一鬨而散。所以我立刻快馬加鞭回到了灤陽城。

  這就是我的第二次出征,打了個了大勝仗,但卻丟失了150名精銳,雖然後來,公孫瓚容許我帶走幾人,但為了約束那些士卒,我不能抽走所有軍官,只帶走了劉洪和我的7名學生。

  失敗失敗,幸虧公孫瓚聽說我有200付麒麟鎧,想當然的認為我只有200護衛,所以才保留下了管亥的一支百人隊,否則,我這次可算是全軍覆沒了。

第二章

我的遊學

第九節

訂立國策

  回到灤陽城中,殘破的城牆仍訴說着十日前戰鬥的慘烈。

  站在城牆,遠遠看到我們的隊伍有些異樣的管亥,單人匹馬遠遠的迎上了我們,低聲的向我們傳遞別後信息:「500新農夫已來此地,高堂隆、鄭渾也來了,正在商量如何加強城防,這些軍士如果進入城中多有不便,該如何是好?」

  「你把他們引到城西安置,就說城中破敗,無法安歇,讓他們在城外紮營,好酒好菜伺候上。還有,要禁止他們出營,通知出雲城高山,這幾天別派人來灤陽」,我低聲吩咐。

  在灤陽城議事廳中,我介紹了從公孫瓚嘴裡獲得的遼西情報。此刻,遼西諸城均已殘破,漢族居民多數逃入漁陽郡與幽州治所薊縣,異族部落正在步步向遼西逼近,並有可能在遼西常駐下來。當然我無法告訴他們,在歷史上,他們從此刻開始,逐步把觸角伸入中原,最終從此地出發的異族滅了漢朝、唐朝、宋朝、明朝。

  聽到當前的局勢後,高堂隆與鄭渾均色變。

  鄭渾首先開口:「主公,既然公孫瓚任幽州刺史,不如我們向幽州治所靠攏,或者可以得到公孫軍隊的保護。」

  高棠隆立即反駁道:「如此,我們把出雲城置於何地?」

  我站了起來,走到廳門口,看着街道上來往的士卒與農夫,久久沒有說話。不知不覺中,高堂隆與鄭渾也來到我身邊,我們一同看着街上熙來攘往的農夫。現在日正當午,農夫們正在加緊整修着灤陽城的防禦措施。

  我緩緩的對他們說:「遼西諸郡殘破,郡民逃散,異族步步進逼,欲來遼西牧馬,待他們在此處穩下後,他們會不會想再前進一步,到比較富饒的幽州治所牧馬?到了幽州後,他們會不會想飲馬黃河?

  若異族每進一步,我們就後退一步,短則十年、長則百年,我大漢危矣。但是,你們是否想到,此刻,反而使我們發展的良機,遼西地廣人稀,自高祖皇帝、光武皇帝以來,遼西都是以屬國的形式由遼西郡治所陽樂管理,如今陽樂官員逃散,遼西諸郡殘破,正好是我們擴大勢力的機會,依我看,今後大漢的治理將會以右北平郡的無終為界,向東向北,已無力管轄,遼東公孫世家進取不足,割據有餘,只會希望與朝廷有一塊緩衝地,所以也不會發展遼西。若我們在遼西發展,外有公孫瓚作保護,內有出雲城支持,何愁大事不成。」

  鄭渾還是擔心的說:「鮮卑鐵蹄所向,諸郡無以能敵,我們出雲城兵力不過5000人,民不過2萬人,即使加上3萬韓國農夫,也不過5萬人,用他們守一城尚且吃力,要分守3個衛城及出雲城,怕是力量薄弱了。」

  「依你看,我等兵器與鮮卑兵器誰利?」我問。

  「我們要鋒利的多」鄭渾答。

  「我們的鎧甲與鮮卑比,誰更堅固?」

  「我們堅固」。

  「我們的戰馬與鮮卑比,誰更優秀?」

  「不相上下,我們的馬也是從鮮卑購買的。」

  「如果我們派一批居民在外建城,城不需多大,只要堅固、能容納500人就行,我們派300居民在這個小城中務農,城中配上200士卒防守,一有敵襲居民迅速入城防守,白日以狼煙,夜晚用燈火報警。而在出雲城,我們集結一隻2000人的游騎,一旦外圍城市受到襲擊,游騎就迅速出動。

  只要我們將外圍小城連成一條鎖鏈,反而更好的掩護出雲城。這樣,今後出雲城以生產器械和經濟作物為主,各外城以生產糧食為主;以出雲城為圓心向外城修築道路,便於出雲城快速出兵,同時道路逐漸向遠處輻射。外圍小城中,以後有哪個發展快了,就改建大城,設縣治。這樣一步步向外殖民。

  最終,我們將在此築成一條鎖鏈,它將成為我大漢的一個屏障,讓大漢百年不受異族威脅」。

  我一口氣說出了上面這些話,這一切我籌劃了很久。那一刻,恰巧有一朵烏雲遮住了天空,烏雲中裂開一條縫,一條光帶順着這條縫隙照射下來,我站在廳門口,正午的陽光打在我臉上,讓我整個人看起來仿佛也在發光一樣,令人不可仰視。

  鄭渾高堂隆立即拜服,跪在地下說:「主公高論,我等將竭力促成此事。」

  「好,立即傳高山尹東與周毅,還有各位元老來此開元老會議,我們商討一個具體的行動方案。」我下了命令,轉身走出了大廳。

  我走在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見我都是行禮,我心情還未從剛才的話中清醒過來,於是隨意的揮揮手便從他們身邊走過。

  一直以來,我們回到這社會,總是想着改良這大漢,建立一個理想中的國度,但一直苦於朝廷管理的掣肘,放不開手腳,現在機會來了,我們今後的發展將不再拘泥於一城,我們將在此地建立一個鋼鐵長城,為我大漢作北方屏障,阻擋胡騎南下。

  這一刻,我心中充滿使命感。三國,自這一刻起,誰也阻擋不了我的腳步,看我翱翔九天,看我搏擊長空,看我大漢龍騰千里吧。

  走到城外兵營,我順便看了看士卒如何安置。據說,管亥在安置這些士兵時,使用了一些暴力恐嚇手段,把一個鬧着要出營的士兵,摧殘的連他母親都不認識他了。

  但據我調查,真實的情況是當管亥宣布不准士兵出營的命令後,士兵大嘩。他們正想到城中四處尋找一下花姑娘,以慰籍他們多日的軍中生活。於是管亥抱來一個巨石堵在營門口,沒想到這些不識趣的傢伙,居然一邊大嚷着「我們不歸他們管」,一邊向營門衝去。結果,被管亥用拳頭把他們挨個慰問了一遍。

  揚我軍威,這些人跟公孫瓚太久,軍紀顯然過於鬆弛。我就手命令管亥將這500人訓練一番,只要他們戰鬥力上升,想必公孫大哥也不會怪我。就讓管亥去折磨他們吧。

  幾日後,長老們都匯集在灤陽城,我們開會討論了今後的發展方向。

  會上決定:由我去幽州城召集自右北平郡及遼西郡逃散的居民,高山去青州召集由一技之長的流民來出雲城,爭取在今年內將我們出雲城及其衛城擴大到10萬人左右,建立一支5000左右的常備騎兵,按重裝騎兵配置,騎兵及馬均披重鎧,攻擊武器使用長達4.5大尺的騎槍,騎槍設計類似於羅馬長槍,一段長60厘米的尖銳鐵棍狀槍頭,安裝到木棍上,槍把手處有一護手,騎槍初次攻擊後就斷裂,即使敵方繳獲後,由於沒有配套的槍桿,也無法使用。

  至於我們的騎士,騎槍無法使用後,可以用馬刀殺敵,馬刀設計採用後世騎兵的馬刀設計圖樣,刀身具有類似日本武士刀的弧度,便於在馬上衝刺時砍殺,把手處採用現代馬刀的圈形護手結構。至於遠程攻擊武器,我採用短弓,從這次戰鬥看,長弓雖然射程遠,但在馬上射擊速度不高,我打算用短弓加快我們騎軍的射擊頻率。

  對付遊牧民族,只有用成吉思汗的狼式戰術才有效,騎兵一人配兩到三匹馬,遇到大股敵軍,我們且戰且退,用弓箭回擊追兵,等到敵軍力疲,我們再回軍衝擊。

  還有,為了使軍隊以戰為榮,我們準備採用功勳制,將民眾分為四等。

  其中,四等民眾為賤民,犯罪之人,欠債不還的人均為賤民。

  三等民眾為平民,凡在出雲城居住一年以上,連續在出雲城納稅一年以上均為平民。平民享有選舉權,可以選舉平民之上階層的人為自己的利益說話,也就是說選舉官員管理自己。官員4年一選,合格者上,不合格者下。但平民沒有被選舉權。

  二等民眾為公民,軍中士卒服役期滿後自動成為平民,累計軍功升至士官以上者自動成為公民,平民可以參加政府舉辦的文學與數學考試(類似科舉制度,不過加上了數學考試,以後我打算再加上物理等類考試),通過者就可成為公民,還有,有發明創造者也可自動成為公民。公民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可被選舉為官吏。

  而一等民眾為貴族,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此五等爵位均可世襲,此外再加上一個不可世襲的爵位——勳爵。有軍功者,對出雲城有大貢獻者,有一技之長,有發明創造,納稅多者,都可封爵。當然,我們現在只封男爵和勳爵,其餘爵位,我堅持要朝廷任命方可。

  對於功勳制,高堂隆深有不滿,民眾如何可以選舉官吏呢,自周以來,官員任命均出自皇帝之手,豈可由愚民私下授受。

  不過,對於高堂隆這一想法,我早有準備:「堯舜禹號稱三皇,不知其位由何人授予?我們在此處立城,是想再創堯舜禹三皇盛事,讓民眾有一個樂土,使民眾以此地為家,給與他們安樂和平,才可長治久安。」

  我對他說:「吾心安處是故鄉,如使民得其樂,必使民願為赴死。如此,我們上下一體,方可多過這危難時期。」

  「吾心安處是故鄉」,高堂隆深深的咀嚼着我的話,似乎明白了道理,但不一會,他又猶豫的說:「只是我們在此私相授予爵位,不怕與大漢體制不合」。

  高山立即過來幫腔:「我們此來,已經過公孫世家批准在此立城,遼西諸地均以屬國形勢治理,我們自稱是一個屬國也不為過。此事只要我們上報公孫瓚,必會得到公孫瓚准許。況且我們城主是漢室宗親,在此地遭受異族兵難之際,聚攏漢族居民,築城守衛我大漢疆土,與大漢只有好處。這事即使上報朝廷,也有可能獲得准許。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出雲城中設立官爵制度。」

  「但販夫走卒之輩也可為官吏,這也與體制不同?」高堂隆仍有不滿。

  「遼西苦寒之地,作物生長緩慢,如果我們的農夫稅收太高,民眾必然不願居此地。即如此,不如宣布農民不用交稅,只需每年參加我們的後備軍操練,農閒時節,為政府駐守外城。這樣即可使我們的軍隊壓力減輕,有可使我們的軍費減少,萬一有戰爭,還可全民皆兵,使敵方入侵步步艱難。一舉三得,豈不美哉。」高山立即搖頭晃腦的說,我暗笑,這傢伙什麼時候也開始咬文嚼字起來。

  「不錯」,我接着說:「既然農民不交稅,我們城市的稅收就必須依靠商業和製造業,我們必須有足夠的錢,才能從農民手中收購來官員與士兵所需的糧食,所以必須鼓勵我們的商人多交稅,必須鼓勵我們的工匠多生產新奇與好賣的東西。同時,我們要給與這些支撐我們稅收的人更多榮譽,沒有他們,我們就不能安定我們的農夫與士卒,所以要把爵位授予最好的工匠(比如說鄭渾這樣的人),最好的商人,才能讓他們為我們做出更多的貢獻。」

  「不錯不錯,如此方是長治久安的大策。」聽到自己可以封爵,鄭渾立即跳出來支持這一議案。

  「如此,此方案倒也可行,只是城主必須記住,及時上報朝廷,否則我們就是朝廷的反叛了。」高堂隆憂心忡忡的說。

  「放心,我們先把管理體制建立起來,我就向公孫瓚通報此事。等明年道路安靖,我就上路到洛陽通報朝廷。」我打着哈哈。

  不過,私下裡高山等人,到是對我的爵位分封制頗有微詞:「我們來自於一個平等的時代,在這裡我們卻要搞特權,你是不是太過分了。」

  「你記得英國的約翰·保爾這個人麼,作為英國著名的主教,他在1381年發表了著名的演說詞『奴隸與自由民』,號召奴隸起來推翻貴族,卻被奴隸撕成碎片,」我對他們說:「過什麼山唱什麼歌,在漢代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裡,我們如果提出人人平等,那是找死。何況,推行功勳制,可以讓人們覺得努力奮鬥總會獲得社會的承認,便於激發人們的奮鬥精神。至於向人人平等過渡,我們還有兩千年的時間,足夠向這個社會制度過渡了。」

  明年,是黃巾之亂的前一年,史書記載,光和七年2月,皇帝改為中平年號,黃巾於此時起義,隨即劉虞上書,要求改州太守官職為州牧,從此各州牧擁兵自重,皇帝威權下降。那時,只要找個機會向皇帝遞上一個表章,就算一切OK,至於皇帝同意與否就無關緊要了。這就是三國時期奇特的政治現象,叫做「表」。劉備在接過陶謙的徐州牧時,就曾這樣一「表」就算完事。

  接着,我們討論了管理架構,漢高祖時期,延續秦朝的軍權與內政分立的政治架構,丞相與太尉分治文武之事,御史大夫專管監察之事。這可能是最早的三權分立原則,雖然它與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不同。

  後來大將軍霍光專權,三權集中於一人之手,三權分工的制度不復存在。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官員陳群也曾重新恢復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搞三權分立,無奈中國總有化神奇為腐朽的力量,這三權分立制總是實施不下去。

  歷史上,每當一個強勢人物出現,總是先破壞三權分立制,進而導致自己的朝廷崩潰——無論這個強勢人物是皇帝還是大臣。或許中國人骨子裡都喜歡抓權,或許三權分立制就不適合中國國情,但是我堅決不相信中國的國情就是喜歡腐敗,我要長久在這建立這三權分立制度。

  打着復興高祖制度的名義,三權分立制很快通過了,隨後我宣布官員任期制。高級官員在位子上待久了,必定產生一大批同黨。為了限制官員長久霸占一個官位,必須限制他任期。當然,元老及議員類民選官員任期不限,只要有人選你,你就可以一直任下去。

  所以我規定,內政官員可以連續任3屆,每屆四年。每四年由元老院選舉一次,選出首席元老,稱「首相」,有權任命戶部,管理財政支出、預算、撥款和戶籍,錢糧。戶部下設糧米司,鹽司,鐵司,海關司,戶籍司,賦司(由農業所交),稅務司(由商業所交);吏部,管理官員任免、選民登記、爵位管理;工部,管理政府工程,技術研製,水利,建築,軍工技術。工部下設軍工司,河道司(管理水利),建築司(管理建設),開發司(管理新技術研製);兵部,管理軍隊後勤工作及軍餉發放,退役軍人安置;禮部,管理教育、學生、教師、科舉和朝廷禮儀;商部,管理工匠、礦業、工商和稅收,下設百工司,管理工匠,礦業司,商務司,稅務司,六部主管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