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夢的解析 - 第2章

高銘

  於是,我第二次拿起那本書——《夢的解析》。

  這次我沒單獨看這一本,還找了許多相關的書作為補充資料一起來看。

  這期間,我發現了那本書在很多地方存在問題。但這絲毫不影響那位作者的偉大,因為他是第一個寫下這些的人,在他之前,沒有人嘗試過。再次看完之後,我想,我可以和自己好好談談了。

  一個動作

  我想讓更多的人能看看《夢的解析》。

  但是畢竟那是100多年前寫下的,還是創作於100多年前的歐洲。所以好多人都告訴我:太晦澀了,不想看;或者太難懂了,看不懂。

  好吧,改個字:我想讓更多的人能看懂《夢的解析》。

  一點一點地,我把這百年來,後人們對《夢的解析》的補充和完善加入了一些進去。並且以現在的語言文字作為載體來表述……於是,就有了現在你手裡這本書——《人人都能夢的解析》。

  或許這本書並不夠好,也不夠專業,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開始觸摸到那扇被稱為《夢的解析》的「窗」。窗外是無邊無際的異世界,也是所有靈感及幻想的源頭。夢,是源於每個人心中的異世界。

  而這本書是個啥呢?

  只是一個動作而已,抬手去打開那扇窗。

  僅此而已。

  不過,也許這是個和自己好好談談的機會。

  你試過和自己好好談談嗎?

  問答

  問:這本書算是「白話版」《夢的解析》嗎?

  答:不是,只是一本基於《夢的解析》中部分理論而寫的書。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夢的解析》的導讀本來看。

  問:你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答:有一次,我看到一個19歲的男孩給《夢的解析》寫的評價是:看過幾遍,感覺一般般。但也是同一個人,對一篇從《夢的解析》單獨摘出來的夢例及分析表示出了震撼與驚奇……後來我發現,很多人想看並且想看懂《夢的解析》,但其實大多數人僅僅看了一點兒就看不下去了(雖然有些人聲稱看了)。所以我想寫一本大家都能看懂的東西作為《夢的解析》的導讀。

  問:你寫得好看嗎?

  答:這要等你來評價。

  問:這本書和《夢的解析》有什麼不同?

  答:我用了很多自己的夢例,而並非沿用原書的夢例;同時在一些觀點上引用了近些年的一些學術觀點,並沒照搬原書。

  問:你都用了自己什麼樣的夢例?

  答:你可以自己看。

  問:看完這本書之後,還有必要看《夢的解析》嗎?

  答:最好能看一下……當然了,看不看,你自己決定。

  問:看完這本書,我就能試着解夢嗎?

  答:也許吧,假如你真的看懂了的話,至少你知道該怎麼嘗試了。

  問:弗洛伊德是個什麼樣的人?

  答:翻到下一頁你可以開始了解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

第2章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1)

  寫下這個標題後,自己怎麼看怎麼彆扭。自從當年明月用了《明朝那些事兒》作為一本書的名字後,「這些事兒」、「那些事兒」一類的書名開始滿天飛,似乎不是「事兒」就不值一提。不過,看起來我只是這章用了這麼個「入流」的標題,所以在心理上也多少平靜了點兒……誰知道呢?也許吧,不管了,就讓我們從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開始吧。

  先從「那些年」說起

  那些年,是指19世紀中期(1856年)至20世紀初(1920年);或者我們換個更明確的說法:「那些年」,所包含的年代是以弗洛伊德出生為起始,到夢解析理論基本成型為結束點。也許有讀者會質疑,你不是要說夢的解析嗎?怎麼改說歐洲近代史了?為啥要從年代開始說呢?莫非你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天地良心,這不是為了湊字騙稿費,而是我覺得有必要從時代背景說起。

  如果我們想弄明白為啥李世民同學要幹掉自己的兄弟,逼老爸退位,自己成為唐太宗,那我們肯定要從隋朝末年說起;如果我們想分析《紅樓夢》的一些情節設定,我們一定會從曹雪芹的出身和成稿年代說起;如果我們想弄明白奧巴馬為什麼會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那麼我們肯定會從美國解放黑奴及民權運動說起;如果我們……算了不如果了,再這麼說下去肯定就是騙稿費了……舉了這幾個例子之後,我想聰明的讀者肯定明白我的意思了。那麼,就讓我從150年前的歐洲說起吧。

  150年前的歐洲是個啥樣呢?說實話,有點兒亂。

  一、那些年

  自從16世紀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萌了兩百多年終於萌成了正果:到了19世紀中期,歐洲大陸的半數國家憑藉着資本主義的逐步發展,充分享受到了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豐碩成果——國富民強,因此,也就有了足夠的能力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各種擴張及資源掠奪。其中,以英、法為首幾個列強國家,更是殖民地遍布全球,同時這也標誌着歐洲成為了世界的中心。但由於民主思潮和君主立憲制在歐洲各國推行進程有快有慢,所以當時一部分歐洲國家的實權還是由王室掌握,例如中、南歐各國。也就是說,19世紀其實算是整個歐洲從封邦建國的封建體制,徹底過渡到資本主義體制的最後階段。這也就造成了有些國家已經開始了大規模地工業化發展,而有些國家還在羞羞答答、磨磨蹭蹭地耗着。那個時代,可以說整個歐洲大陸都處在一種體制上交替、交接的紛亂狀態。也正因如此,國家的體制轉型、政治變革、社會結構的變更、經濟模式的轉變使得歐洲人意識形態上的開放感大大增強,再加上海外殖民為歐洲所帶回前所未聞的新物種、匪夷所思的新哲學思想等,使得整個歐洲的文化和自然科學有了長足的發展。

  這是當時歐洲大陸的整個情況,現在讓我們更詳盡地縮小範圍後再來說當時的奧地利。這個必須說,因為奧地利是弗洛伊德的祖國。

  關於奧地利,我們就不往遠說了——那會牽扯太多,幾乎整個歐洲都得說一遍,深究起來連我自己都會暈,簡直就是一筆糊塗賬——比中國的春秋戰國還春秋戰國(所以我很佩服精通歐洲史的人),就讓我們從19世紀初開始說吧。

  奧地利在19世紀初(1815),通過維也納會議擬定出以奧地利帝國為首的「德意志聯邦」(其實是鬆散的邦聯形式,而非結構比較緊密的聯邦制)。企圖重新建立「舊秩序」體系的歐洲政局以此來對抗早已席捲歐洲的民主思潮。這個德意志聯邦僅存了幾十年,經過1866年普奧戰爭的失敗後被迫解體。1867年,奧地利與匈牙利簽訂了協議,又建立起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目的還是維護舊體系)。不過奧匈帝國在沉浮50多年後,伴隨着「一戰」的結束(1918)也瓦解了。而弗洛伊德生於1856年(德意志聯邦時期)奧地利的普利堡——當時叫作弗萊堡(注意區分,不是現在德國南部的弗萊堡)。由此可以看出為什麼成年後的弗洛伊德始終對「德意志聯邦體系」有一種親切感——因為他生於德意志聯邦體系下。

  說起來歐洲自古以來基本都是打來打去、吞併來吞併去的。前面說了,感覺上很像我們的春秋時期——國家之間的關係很曖昧。什麼德國公主嫁給法國王儲,英國王子娶了意大利貴族的女兒,或者德國人當了英王……不過親戚歸親戚,打還是要打的。上層都這樣,就更別提民間了。這樣經過幾個世紀後,歐洲人的血統被搞得很混亂,大多跟鄰國沾親帶故(如果更進一步來說,其實整個歐洲也就兩大主力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和斯拉夫人)。所以,多數歐洲人並沒有清晰的國界疆土概念。基於以上這點,我們也就不能認為弗洛伊德有擴張領土的意識了(我見過有一本書說弗洛伊德最初是支持納粹思想的,這很搞笑),至少在當時聯邦體制下,那是絕大多數奧地利人非常主流的觀點。

  另外,還要在這裡強調的是19世紀至20世紀的歐洲反猶太運動。這個問題很重要,至少對弗洛伊德來說很重要——他是猶太人。

  公元135年猶太起義失敗後,猶太人就被逐出耶路撒冷而遊蕩於世界各地。歐洲猶太人在中世紀時期(14世紀)飽受歐洲封建主與宗教僧侶的迫害,到了近代,隨着歐洲資本主義發展以及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使得部分歐洲猶太人被歧視的現象有所改變。不過19世紀中後期,由東歐沙俄所掀起的反猶太浪潮又席捲了大半個歐洲,並一直持續到「二戰」爆發。我們都知道,弗洛伊德是猶太人。所以,通過這個時代背景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件事——弗洛伊德的某些學術成就在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受到的輕視甚至蔑視,與當時歐洲排猶浪潮有着直接的關係。對於一些推崇弗洛伊德的人所強調的「弗洛伊德本人寬容大度,對早年的學術抨擊並不在意」的說法,我認為不夠客觀。在當時歐洲排猶思潮盛行的時代背景下,身為猶太人的弗洛伊德能怎麼辦?我認為他只有默默地承受着——這才是他保持沉默的真正原因:環境不允許他抗爭。

  其實,推崇一個人的學術觀點並沒有錯,但是假如就此把那個人徹底神化並描繪成永遠偉大光榮正確那就有點兒二了。人無完人,偉人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私心煩惱,也會恐懼,也會生老病死,但也正因如此才算是偉人——他超越了這些。反面例子是超人,我覺得超人就不算偉人。因為超人會飛,可以不吃飯依舊歡蹦亂跳,子彈打在身上就跟爆米花打在身上似的……嗯?好像扯遠了。

  關於「那些年」的話題讓我們就此打住,來說說「那些事」。

  那些事是指什麼呢?是指當時的學術背景,為啥要說這個我就不解釋了,明擺着的。

  二、那些事

  這部分我們拆分成兩大塊來說,第一部分是西醫學,第二部分是心理學。先說西醫學。

  西醫學屬於醫學的一部分,但並不代表就是醫學。醫學涵蓋面很廣,而西醫學屬於醫學重要的組成元素。

  西醫,源於古希臘,強調自然和人的關係,注重飲食、作息、心態等。古西醫的關注點是病人,而非疾病,這和中醫比較接近——都一樣跟哲學有着很大的聯繫。而近400年來,西醫開始逐步從哲學體系中脫離了出來,依據解剖學、生物學、現代科技基礎等重新進行了自身定位——這也就是我們目前接觸得最多的現代西醫學。有人認為現代西醫完全脫離了古希臘西醫,應該算是全新的學科。其實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並不完全正確。因為近代西醫很多地方還延續了古西醫的一些理論基礎,即便做了大量的改良但仍然沒有徹底脫離古西醫。從目前看,現代西醫開始更多地吸收古西醫和中醫裡面的自然調節理論。也就是說,整個醫學開始以現代西醫為主體,融合多種醫學模式成型為真正的現代醫學了,所以現今僅僅用西醫這個詞來表述西方醫學,很顯然不夠客觀,不夠清晰。

  但150年前可不是這樣的。那麼,19世紀的歐洲醫學究竟是個什麼狀況呢?

  自從17世紀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現代西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來,科技對於西醫的發展變得極其重要。例如顯微鏡,解剖器具,臨床診斷用的血壓、體溫測量技術,還有化學提純技術等。到了19世紀,科學技術的逐步現代化對西醫的微生物學(病毒及感染、疫苗)、臨床外科、病例解剖、防腐技術、藥性及藥性成分的了解和應用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所以,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時候,歐洲醫學的體腔外科可以說是相當的發達。而且現今的許多臨床專業也就是在那時候奠定下來的基礎。例如:眼科、泌尿科、婦科、神經外科等。這當然是值得歡欣鼓舞的事情,不過,一些問題也就浮現了出來。

  我就不用疑問句賣關子了,直接說吧:問題出在病理研究上了。

  解剖技術的發展直接導致了神經外科的進步,但是在臨床神經外科的研究過程中,醫師們發現了一些不能用外科醫學解釋的事情。例如:明明神經並未受損,但是患者為什麼卻表現出某種神經受損的症狀呢?明明沒有任何器質性病灶,為什麼患者的症狀卻十分嚴重呢?比方說,一個女患者在丈夫去世後突然失明了,但是無論是眼科檢查還是神經檢查都無法查出明確病因,所以治療上也就束手無策;或某患者莫名其妙地就瘸了,肌體骨骼並未受損,神經傳導也一切正常,但患者的確就是瘸了……這種情況以當時的外科或者醫療技術都是無法解釋的,那麼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這個讓19世紀西醫師們抓耳撓腮的問題,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本節的第二部分——心理學。

  心理學——psychology,這個詞源於希臘文。原文也可以翻譯為「靈魂的科學」或「靈魂學」。其實希臘文中的「靈魂」一詞也有「呼吸」的意思——這可以理解,沒有呼吸人就玩兒完了。後來,對於靈魂學這個說法有所改變,變為心靈學——psychicalresearch。中間的過程就不說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找有關心理學發展演化的書籍來看。到了19世紀初,心靈學逐步劃分為兩個分支,一個是我們要說的心理學,另一個是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超心理學最初叫超心靈學,這玩意兒說起來比較玄。什麼遙感啊,遠距離信息傳遞啊,甚至還有ufo都屬於超心理學範疇,20世紀初甚至還有人把占星都加進去了……總之,至今也說不明白超心靈學到底是咋回事兒,所以在這裡就不再提了,我們還是來說心理學。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顧名思義就是心理現象。現在我們已知的心理現象包括:思維、記憶、想象、感覺、知覺、表象、情感,還有意志等。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注意,是目前的而不是19世紀的)這些心理現象源於神經對於刺激所產生的反應。雖然這點得到學術界的公認,但是其詳細解釋那是相當的複雜,什麼細胞儲電,正負電反應,電磁場,電磁場傳動,電傳輸,電傳導,神經細胞負責通過編輯把刺激反應弄成電代碼……諸如此類,別說一般讀者了,就連很多專科學生對此也解釋不清。而19世紀的時候對心理現象的解釋則比較簡單——神經反應。這就是說,150年前人類對於心理的認識雖然脫離了哲學範疇,但其認知仍很有限。

  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心理現象太複雜了。

  這不是我為了寫這本書而危言聳聽,是真的。根據現代神經學的研究,心理反應與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後天自我完善都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假如發育期內神經系統的功能涉及越多,那麼神經系統的後天構建就越完善,同時神經系統的發揮也就更強——這就導致神經反應更加複雜。而反應越複雜,心理現象也就隨之複雜。請讀者先別不耐煩地打算翻頁,讓我試着說得通俗點:嬰兒的行為和情緒相對成人而言很簡單,對吧?為什麼呢?因為嬰兒的神經系統不夠發達。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根據受到的外界刺激不同,嬰兒的神經系統會有着不同於他人的發育成長,這也就造成了神經系統發育的獨特性——每個人都和他人不一樣。以此為據,那麼心理反應也會有很大的差距對吧?這就是我要說的:心理反應,大多數情況是沒有固定模式可言的(本能反應不算,那是先天神經機制)。

  複雜嗎?不,這還不算完,還有心理,是我們無法直接用感官感知的。你能摸到嗎?你能看到嗎?或者聽到?都不行,只能意識到(通過經驗判斷)。這樣說起來夠玄了吧?差得遠着呢,讓我們洗把臉繼續。

  雖然我們每個人的心理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看不見它,摸不着它,但是心理功能卻無處不在。只要有人存在,就必定有心理功能的存在,如影隨形,因為心理活動支配着人的一切行為。想想看吧,我們生活在由人類組成的社會,而每個社會個體單元——人,都有着與他人不同的心理活動,這些活動又支配着人的行為,這些千奇百怪成因複雜的行為構成了人類社會……你說,心理學需不需要研究?19世紀的人們雖然沒有那些現代神經學作為研究心理的依據,但是幾千年來的社會進化已經讓人們注意到了這點,並且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心中反映出來的某些意志當作神力或者上帝的旨意來看待。

  從19世紀初心理學自心靈學分離出來後(我倒更願意用「進化」這個詞),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心理學已經有了許多細分學派。但是,真正奠定現代心理學基礎的(不僅僅是臨床心理學),其中之一便是精神分析。而精神分析法的創始人之一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說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無論是在世時還是百年後,都備受爭議。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無論是他的支持者或是他的反對者,都會毫不遲疑地給他一個光輝的頭銜——影響人類進程的心理學家。

  三、那些人

  明明是說弗洛伊德,為什麼要用這麼個複數標題呢?因為弗洛伊德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且他也不是同一個敵人在戰鬥。所以,就用了這麼個標題。

  讓我們先從弗洛伊德的出生開始吧。

  關於弗洛伊德大人的出生年份沒有爭議,確定是1856年無疑。至於具體的出生日期有兩個說法。官方記錄是5月6號,但是另有說法是3月6號。據稱,出生證寫5月6號是弗洛伊德的父母為了掩飾結婚前就懷有弗洛伊德的事實。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實在是沒有考證的必要。再說這麼牛的一個人,關於出生日期的這點兒緋聞真的不算啥。小品里說得好:「沒有新聞的領導那不叫領導,沒有緋聞的名人那算不得名人。」而且這點兒小事和我們史書中記載的牛人比起來可差遠了!我們史書中的牛人出生時都是要滿地紅光、打雷颳風、半夜房頂升太陽的。牛人他媽懷牛人的時候,家裡不是鳳凰來築巢,就是龍憋不住跑來下蛋。那排場是相當的大。所以這種出生日期的緋聞……小兒科啦!

  1..

天才+勤奮

第3章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2)

  書歸正傳。前面說了,弗洛伊德生於當時奧利地的弗萊堡。弗萊堡是當時奧匈帝國摩拉維亞地區很大的一個鎮子。1931年的時候改名為普利堡,現屬於捷克領土。

  弗洛伊德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雅各布、母親阿瑪莉。弗洛伊德在出生前就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都比他大20多歲。而且長兄伊曼努爾在弗洛伊德出生前就已經結婚,並且有了孩子——也就是說弗洛伊德出生後就很榮幸地直接擔任叔叔一職,雖然這位叔叔比侄子還小1歲。不過這還沒完,未滿1歲的弗洛伊德又有了侄女——長兄的女兒出生了。於是在他幼年及童年期間,一直是這兩個同齡卻比他小一輩的玩伴陪着他長大的,這讓當時尚且年幼的弗洛伊德對家庭成員的定位比較混亂。他成年後曾說過,由於年齡的問題加上自己小時候並不理解輩分到底是啥東西,所以童年時代弗洛伊德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長兄是自己的父親,侄子、侄女是自己的兄妹,而父親雅各布則是自己的爺爺。

  弗洛伊德的父親雅各布是一個毛紡織品中間商,主要工作是從家庭手工業者或小型作坊中收購紡織品後投放到市場。但是在當時歐洲那個從自然經濟過渡到商品經濟的時期(參看本章第一節),這種中間商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後來出於經濟原因,幾經周折,在弗洛伊德4歲時,父親雅各布帶着全家搬到了首都維也納。但這並沒給雅各布帶來任何生意上的轉機,並且隨着弗洛伊德弟弟妹妹們的出生,這一大家人生活得更為拮据。不過幸好有親朋好友的不時接濟,否則憑藉雅各布那點兒微薄的收入是很難維持下去的。

  至於弗洛伊德的幼年和童年的確沒啥大事兒可說,既沒在3歲時背唐詩也沒把鴨梨讓給別人吃,更別提砸缸救人那類的英雄壯舉了。相反,丟人事兒倒幹了不少,例如尿床什麼的。1865年,9歲的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斯波爾中學就讀。斯波爾中學是當時維也納非常有名的學校之一,其地位相當於我國的市重點中學(估計奧匈帝國要是有戶口就讀限制,弗洛伊德恐怕就需要另找學校了)。雖然小時候尿床,但從進入斯波爾中學的那天起,我們的天才終於爆發了。先是首年考試成績優異,跟着次年考試成績全校第一。請注意,從那年(入學第二年)起一直到他從斯波爾中學畢業,這個第一的頭銜始終由弗洛伊德同學戴着,別人根本沒有機會。由於弗洛伊德同學的優秀成績被全體老師們認可,也可能是校方為了給其他同學一些機會,在入學3年後,也就是在弗洛伊德12歲那年,學校特許他每年只參加一次學年大考(每次都是榜首),其餘的考試一律免考,愛幹啥幹啥。我猜那次大考的目的也是出於展示:同學們,請向弗洛伊德學習!

  當時的弗洛伊德同學那是相當風光,不但能在別人焦頭爛額備考的時候優哉游哉地看書,而且小伙兒長得還帥——不是我瞎說的,有照片為證。這要是放到如今,絕對是校草級別——功課好、長得帥,肯定到哪兒都有女生盯梢遞紙條。不過天才美少年弗洛伊德並沒洋洋自得四處閒逛,而是除了吃飯睡覺以外繼續刻苦用功,勤奮讀書(保持第一不是憑空來的),這為他日後學識的淵博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他還利用充裕的空餘時間(不用備考)掌握了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古希臘語、拉丁語,以及他的種族母語——希伯來語。有些語言他甚至可以說得比學校老師還流利——也就是傳說中的精通。

  寫到這裡我忍不住仰天長嘆:不服不行啊,天才加刻苦,這要不成功簡直就沒天理了。

  經過8年的中學生活後,17歲的弗洛伊德以「最優成績」從斯波爾中學畢業,順利進入維也納大學的醫學院,而維也納大學在當時被譽為「歐洲的科學聖地」。

  一所大學成立200多年就很值得吹噓一番了吧,而維也納大學在弗洛伊德同學入學的時候(1873年)則是已經有着500多年悠久歷史的大學了(成立於1365年)。

  說到這兒必須提一下維也納大學。

  維也納大學稱得上是碩果纍纍、人才濟濟(年頭也在那兒擺着呢)。迄今為止,畢業於該學院的有總統、總理、聯合國秘書長(倫納和瓦爾德海姆),有歷史學家(諾瓦茨,我記得他好像也當過奧地利總理),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泰納)、遺傳學泰斗(孟德爾)、物理牛人(多普勒)等。可以這麼說,維也納大學是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歐洲政界和科學界精英的搖籃。

  在1873年的那個秋天,年輕的弗洛伊德惴惴不安地踏入這所早已聞名於天下的學院,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

  對一般人來說,痛苦的高考結束了,總算熬過了痛苦的中學時代(好像弗洛伊德的中學生活並不怎麼痛苦)。不過弗洛伊德不這麼看,上了大學後既沒忙着談戀愛,也沒沉迷於打遊戲,反而更加刻苦學習。他一口氣選修了大量課程(自然學科為主),平均每周大約30節,同時還定期去聽有關遺傳學和生物學的系列講座。如果說中學時期的努力為弗洛伊德日後的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那麼大學期間的刻苦,則使得弗洛伊德具備了遠超同齡人的素質,從某種角度看,他甚至超越了自己的一些老師。

  很快,到了三年級的時候,廢寢忘食的刻苦使弗洛伊德在學術上有了自己的成就——他在生物解剖方面的新發現解開了一個海洋生物的謎團(我很希望感興趣的讀者能夠自己去查到底是什麼)。他這篇出色的觀察論文引起了奧地利科學院的興趣,並且獲得了在國家科學院宣讀的殊榮,然後還被登載在科學院的學術報刊上。但是由於當時的弗洛伊德過於年輕,所以由他的生物教授克勞斯來代替他站在國家科學院的講壇上宣讀了那篇論文。在那之後,弗洛伊德被維亞納大學著名的生理學家布呂克教授所青睞,並成為布的研究助手。

  厄恩斯特·布呂克是早期對弗洛伊德的學術及日後研究上影響至深的第一位重量級人物(一共3位,另2位一會兒出場)。

  在布呂克實驗室,弗洛伊德再次綻放出光芒,他在神經細胞及神經生理的研究上接二連三地提出了新的發現成果。可以這麼說,這些研究成果直接影響了神經生理學的發展進程,對現代神經生理學的促成奠定了不容置疑的基礎。

  接下來出場的是對弗洛伊德學術上影響至深的第二位人物——約瑟夫·布洛伊爾。布洛伊爾也是猶太人,他比好學生弗洛伊德大14歲,而且當時在維也納就已經小有名氣了。

  弗洛伊德自始至終對布洛伊爾都非常尊敬(無論學生時代還是以後),曾在各種場合及很多著作及演講中反覆強調布洛伊爾對自己的啟發和幫助。而實際上布洛伊爾對弗洛伊德的幫助不僅僅在研究和學術上,在生活上他也曾給予這位才華橫溢卻貧窮的帥哥很多經濟上的資助,並且以各種方式持續了很多年。

  弗洛伊德自從在布呂克教授的工作室接觸到布洛伊爾後,兩人便因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布洛伊爾向年輕的弗洛伊德講述了自己曾治療過的一個病例,這就是著名的安娜·o病例。這個病例讓弗洛伊德非常感興趣,他們曾在一起就這個病例的問題進行了無數次討論和研究——可以這麼說,當時他們關於對安娜·o病例的這些討論,已經可以算是弗洛伊德創建的精神分析法的雛形了。例如布洛伊爾的「談話療法」就對弗洛伊德日後的精神分析有着實質性的影響。也就是在這時期弗洛伊德同學隱約感受到,在人類意識之下,似乎有着另一個世界的存在。

  時光飛逝,1879年的夏天,弗洛伊德被政府的一紙徵召令從實驗室中拉了出來,成為一名軍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