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夢的解析 - 第5章

高銘

  如果深究這個問題,恐怕我得就此寫上幾萬字,真那樣的話,我想我的編輯可能會殺了我。所以,還是儘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觀點吧:弗洛伊德是一個人。作為一個人,有缺陷或者不足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我們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的某個缺陷而抹殺掉他為全人類所做出的貢獻;反過來,我們也不應該因為這些貢獻就徹底把他描述成無缺點的神。

  所以在我看來,弗洛伊德是個鮮活的人,有着自己的缺點和問題,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是可愛的。

  雖然這兩次相隔不久的分裂對精神分析運動的擴大有着積極的意義,但是弗洛伊德曾為此痛苦不堪。他不懂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不能延續他的理論和思想,而一定要進行學術分裂呢?

  但是,依舊像原來面對排擠和歧視那樣——他默默地承受了下來。

  令人寬慰的是,以蘭克及費倫齊為首,還有他的許多學生和崇拜者一直都堅定地支持着弗洛伊德——無論是理論還是各種針對弗洛伊德的攻擊。費倫齊甚至還於1912年組織起了一個維護弗氏學說及反擊謾罵攻擊的小團體——那個著名的「指環門徒」組織前身。而對於這種充滿騎士風範的行為,弗洛伊德深受感動。他訂製並贈送給每位小組成員一枚戒指,上面刻有眾神之王宙斯(另有一說是羅馬神話中的主神朱庇特——其實就是宙斯),所以這個守護騎士小組驕傲地自稱是弗洛伊德的「指環門徒」。也正是這個「騎士」小隊所構建的保護,使得弗洛伊德在之後的很多年都能安全地避開針對他的學術批判風暴而相對安靜地潛心於學術研究與論著。

  6.

傳奇人物的會面

  由於「一戰」的爆發(1914年),精神分析協會的國際性會議只好暫停了。此時已58歲的弗洛伊德當然不會被再次徵召入伍,而且「一戰」期間來訪的客人和病人都大大減少,所以在這段時期內,弗洛伊德基本都潛心於著述。遺憾的是,很多著作只是通過他寫給朋友的書信見到了名字,而並沒找到任何手稿。

  雖然弗洛伊德本人並沒有參與「一戰」,但是他的兩個兒子都上了戰場。後來當他從書信中得知兒子們都將跟隨部隊開往戰場前線時,巨大的恐懼感籠罩着他。來自精神方面的壓力,再加上戰時後方物資匱乏,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弗洛伊德患上了嚴重的風濕——雙手顫抖不止。而物資匱乏及通貨膨脹造成的經濟問題一直糾纏着弗洛伊德,到1922年才有所緩解。在那幾年裡,多虧學生、弟子、被治癒的患者,以及遠在美國的精神分析同行以各種形式的幫助,弗洛伊德才得以渡過難關。他們有動用關係直接獲取軍用物資送到弗洛伊德家裡的;也有贈送美金和英鎊的,因為當時奧地利先令和德國馬克已經形同廢紙了(尤其是「一戰」結束後);還有介紹患者跨國甚至跨洲前往維也納來找弗洛伊德看病的(當然付美金或英鎊)。

  我認為這些幫助不僅僅是在物質上,在精神上也稱得上是一種莫大的慰藉。

  在這段艱難困苦的歲月,弗洛伊德親自參與修訂了至今仍被選編為教材的《精神分析引論》,並重新修訂了《精神分析短論集》,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一個五歲男孩恐懼症病例分析》(又名《狼人》,注意區分)。這一早在1909年就已發表的著述,至今在內容方面都備受爭議——從病例人物原型到病理分析治療。很顯然,書里說的不可能是英國南威爾士那個恐怖的民間傳說。那麼,這本書說的是啥呢?書里主要是通過分析一名叫作「小漢斯」的5歲男孩的恐懼症病史,及其他類似案例中的強迫心理症病例,來講述並闡明部分幼兒心理症。這本書中提到的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時也展示了弗洛伊德的文化修養(引述大量西方名著)。而且弗大爺對於書中提到的「鼠人」病例的那段分析(強迫症心理),簡直可以用精彩絕倫來形容。推薦對兒童心理感興趣的人找來閱讀參考(大陸有沒有不清楚,有台灣版,不過是豎排印刷繁體字的……可能有讀者會對這種格式比較頭疼)。

  同期(1919年初),愛情心理論文的第三論《禁忌的處女秘密》一文發表並出版。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國際精神分析出版社在維也納正式成立。

  「一戰」結束後(1918年)到1925年期間,弗洛伊德的著作正式並且系統地被多個國家以十幾種語言翻譯出版,這其中包括我國(中國好像是亞洲第二個翻譯弗洛伊德著作的國家,第一個是日本;印度是英文版)。

  中國最早對弗洛伊德著作進行漢語翻譯和出版的應該是成立於1873年的中華印務總局(也許會有誤,我實在記不清了,請讀者原諒我對這個問題的含糊及不確定)。而系統地對弗洛伊德著作翻譯得最好的出版公司當屬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立於1897年)。當弗大爺得知這個消息後,撓了撓頭,表情驚奇地對朋友說:「我想那一定很微妙,也許那要比我的原著更有趣,畢竟那是世上最複雜、最奇特的文字。」

  1926年的聖誕節期間,弗洛伊德攜妻前往柏林去看望兒孫們。同時還有一個令他充滿了期待的會晤——與愛因斯坦見面。其實兩人在這之前已經互相仰慕了,但從未見過面(請考慮當時的交通發達程度)。

  這次巨人之間的會晤是在柏林的弗洛伊德的小兒子恩斯特家進行的,愛因斯坦攜妻專程拜訪。我猜那是相當有趣並且意味深長的一次會面——兩個影響到整個世界進程的半神之間的會晤。由於會晤是私人性質的(那會兒媒體不像現在這麼瘋狂),所以我不得不很痛心地告訴大家一個不幸的消息:我通過幾乎所有途徑、所有渠道,找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資料,但是別說這次傳奇般會晤的具體談話內容了,連照片都沒一張(「杯具」啊)。所以寫到這裡我也覺得很沮喪,並且承認「鴨梨」很大。

  但我們依舊可以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來分析一下這次長達幾個小時的會談到底說了些什麼。

  弗洛伊德在事後表示:愛因斯坦是一個令人愉快並且很有禮貌的人,他對於心理學的了解,就像我對物理學的了解一樣多,這是一次令人興奮的談話。

  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猜測話題是在兩位半神從各自的事業領域展開的。也許有人會質疑:這兩人各自的領域又不相通,有啥好聊的?對於這個問題我並不這麼看。在我的上一本書中曾提到過,很多領域到達一定的層次後都是相通的。這就好比無論順着你的左手還是右手都能到達你的身體一樣。而且從兩人的智商(有人會質疑嗎?)和種族(都是猶太人)來看,他們的話題後期幾乎可以確定會涉及哲學及宗教。不過在這一點上,從愛因斯坦今後的哲學態度上可以看出,這位物理巨人對於精神分析的看法還是抱有懷疑態度的。因為他在後來曾表示:「……假如弗洛伊德放棄一些宗教迷信來研究精神分析法的話,也許會更好一些……」還有一個事實就是:愛因斯坦曾婉拒了弗洛伊德對他的精神分析邀請。

  所以由此可以判斷出那幾個小時的談話內容。

  首先肯定是寒暄,然後彼此開始傾聽對方在各自領域的描述,接下來話題涉深,進入到宗教、哲學領域。最後,愛因斯坦委婉地繞開了一些問題,否則弗洛伊德不會強調那位物理巨人的禮貌及談話的愉快。

  這次會面後兩人穩定地保持着通信,直到弗洛伊德去世。

  而對於愛因斯坦身處的領域和地位,弗洛伊德一定是充滿了羨慕。在一封他寫給愛因斯坦的信中,他寫道:當你發表自己的學說時,人們承認看不懂但是卻贊同你;而當我發表自己的學說時,人們看不懂但卻七嘴八舌地批評我。

  很顯然,這是一句多少帶有點兒妒忌成分的黑色幽默,當然,還有點蒼涼。

  7.

病痛

  這一章對弗洛伊德的生平介紹,已經簡潔並且壓縮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但是我希望讀者能原諒並且理解我,因為我別無選擇。弗大爺這一生經歷實在是太過波瀾壯闊,就算我僅僅只挑大事兒寫,恐怕也得寫個幾十萬字,所以我只好挑選那些足夠「驚濤駭浪、天翻地覆」的事情來寫。假如按照風力級別來比喻,那麼「12級風」以上我才會正經說說;「10級風」會捎帶提下,但不詳細;而8級以下風基本沒出場機會……總體來說,就是這麼個路子。

  這節中所要說的是糾纏了我們的天才很多年、同時也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兒:疾病。

  早在1923年的時候,弗洛伊德就發現自己口腔的右下顎部分有些異樣,裡面有一個腫塊。最初他對此並沒太在意,以為只是尋常的潰瘍而已,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腫塊越來越大,他才意識到這也許不是那麼簡單的小問題。

  最初的手術並不成功,因為手術後的持續疼痛讓弗洛伊德幾乎到了不服用止痛藥就無法入睡的地步。而且沒過多久他發現手術傷口旁邊又起了新的腫塊,這讓他開始真正擔心起自己的健康問題了。

  如果說第一次手術是失敗的,那麼接下來的第二次手術簡直就是慘敗。

  第二次手術切除勉強還算順利,但是到了夜裡的時候,傷口迸裂所造成的大出血完全可以用噴湧來形容——那是一次幾乎要了他老命的大出血。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說真的能有讓這位67歲的老人堅持活下來的力量,那一定是信念。對於這一點,在兩天後他即將出院前,答應用自己來充當口腔疾病示範病例,展示給醫生的學生看,就能說明他那鋼鐵般堅實的心。

  但病魔並沒善罷甘休。同年9月,弗洛伊德不得不接受了第三次口腔手術,這是一次非常大的手術。以下段落請擅長聯想並且害怕醫學外科描述的讀者自行跳過。

  在局部麻醉後,醫生先將弗洛伊德的上唇沿着鼻右側一直到眼眶下面完全切開,然後切除掉癌變部位——包括部分臉頰、上下顎、部分舌頭。接下來用骨鑿切削掉已被病變感染的部分口腔軟骨、下顎軟骨、下顎骨及部分顴骨。切削後用最快的速度測出一個尺寸,用於製作口腔填充模具,以此來替代被敲掉和切掉的部分。當這一切完成後,從弗洛伊德的上臂取一塊皮膚用於修補面部。至此手術完成,耗時近4個鐘頭。在這個過程中,弗洛伊德始終是清醒的,雖然麻醉使疼痛降到了最低程度,但是整個手術過程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壓力是極大的。而我們的天才忍受了下來,正如他曾經忍受的磨難那樣。

  這次手術非常成功,但這不代表病痛的終結。

第8章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7)

  幾個月後,口腔右側再次滋生出了新的癌變,而接下來的第四次手術只好把弗洛伊德的右下顎軟組織完全摘除。手術中再次出現了大出血,弗洛伊德又差點兒因此而死去。

  「死神就站在我身邊,他遲疑着不肯揮動鐮刀,難道他懼怕我為他做精神分析嗎?」

  「每一次手術醫生都會從我嘴裡割掉一點兒什麼,這讓我很驚奇,難道我可以在自己的口腔進行季節性癌症收穫了?」

  「當然會痛苦!我必須用木鑿撬開嘴才能把雪茄塞進去,並且結實地咬住……在我吃飯的時候恐怕你們不會想看到——當食物從鼻子裡噴出來的時候,那既不優雅也談不上尊嚴……」

  從1923年一直到去世,弗洛伊德的日常生活除了繼續研究和發表著作及論文,又多了一項必需的內容:口腔手術。這種大大小小的口腔手術一共進行了60多次。我不敢想象那有多痛苦,但是我可以體會到那有多艱辛。

  這期間,他寫下了《自傳》、《關於對精神分析的抵制》、《文明及其缺陷》、《摩西與一神教》、《自我與本我》、《焦慮問題》、《幻覺的未來》、《自我和防禦機制》(與女兒安娜合著),並對《圖騰與禁忌》進行了重新修訂,另外還有諸多論文。

  雖然病痛自打黏上弗洛伊德就從未離去,但是,它並沒能打垮弗洛伊德。這位至今都備受爭議的老人並未改變或者屈服,他就像當初學生時代那樣,始終是一個勤奮的天才。

  8.

榮耀——那屬於你的精彩

  從1926年的4月起,幾乎整個維也納的花店都在忙碌一件事兒:接受預定在5月6日送花到維也納市區波傑瑟大街19號——弗洛伊德的住所及診所。而到了5月6日那天,整個歐洲的報紙上都刊登出一條新聞:西格蒙德·弗洛伊德70大壽。鮮花像潮水一樣從市區的各個花店湧向弗大爺家,而賀電、賀信、賀卡則沒那麼含蓄,直接把波傑瑟大街19號淹沒。對於這點當地郵局功不可沒。維也納郵政局長親自下令為「弗洛伊德生日郵件」派專車、專人,而直接參與投遞工作的人不但沒有抱怨,反而宣稱深感榮幸(注意,不是「被宣稱」)。弗洛伊德的學生、朋友、患者、崇拜者也蜂擁而至,當然,這種事兒也少不了記者。

  不過這次小規模慶典的核心人物對此卻沒表現得很激動或者需要感謝誰。相反,他請求人們不要過於熱情,同時表示:請原諒一個老人對自己生日的淡漠,因為生日對年邁的老人來說並非是喜悅,而是悲傷。

  與大眾的熱忱相反的是弗洛伊德的母校——維也納大學的態度卻是沉默,同時保持這種沉默的還有奧地利醫學院和奧地利科學院。也許有讀者沒反應過來,認為那是學術偏見所造成的。在這裡我要善意地提醒一下讀者朋友們,不是那個原因,而是另有原因。

  如果你還記得本章第一節「那些年」中所提到的「……19世紀中後期,由東歐沙俄所掀起的反猶太浪潮又席捲了大半個歐洲,並一直持續到二戰爆發……」想必你就會明白是怎麼回事兒了。是的,當時歐洲的排猶浪潮才是真正的原因。

  不過,學術歧視也好,種族歧視也罷,這些都不能阻擋弗洛伊德先生繼續獲得更多的殊榮。

  在1930年,弗洛伊德被授予了歌德文學獎,那是幾乎與諾貝爾齊名的文學界最高獎項。由於身體原因,這個獎項是由他的女兒安娜代領的。而弗洛伊德本人當時則在接受另一次植皮手術——彌補下顎的皮膚潰爛。

  1931年,在弗洛伊德75歲那天,他的出生地弗萊堡正式改名為普利堡。改名後不久,市政議會決定:專門把弗洛伊德出生的那棟房子騰出來,並且加上一塊醒目的說明大銅牌,以此激勵人們,並且引以為榮。由於這件事兒是當地市政議會的決定,所以弗洛伊德也不好反對,他依舊對外展示出了一貫的沉默,只是私下驚奇片刻後,撓了撓頭說:「我……很榮幸能在自己活着的時候聽到這個消息,但願人們不會在看到那塊牌子的時候以為我早已升天了。」

  1933年2月,對歐洲近代史了解較多的讀者一定知道發生了什麼——阿道夫·希特勒成為了德國總理。幾年後,弗洛伊德因為這個原因被迫離開了祖國奧地利。

  1935年,奧地利皇家醫學會正式吸收弗洛伊德為名譽會員。

  在弗洛伊德再三請求下,1936年的5月6日媒體沒有再大肆地報道這位老人80歲的生日慶典,但是維也納花店沒能清閒下來。而賀電、賀信、賀卡再次把波傑瑟大街19號淹沒……(也許我的編輯現在表情很憤怒。)

  在所有的賀信中,有兩封分量極重。

  其中一封是愛因斯坦發來的賀信。信中除了應有的寒暄以及祝賀外,愛因斯坦第一次表示出對弗洛伊德的學說有所感悟,並且在後面附加了一小段事件記錄,以及通過那個事件而對「壓抑理論」的認同。在最後他說道:「……當一個美麗且偉大的夢想被證實的時候,那的確是令人愉快的。」

  相比之下,另一封信的分量則更重。

  那麼,究竟有什麼能比一個偉人的來信祝賀更有分量呢?

  答案是:一群偉人的祝賀。

  在另一封信的末尾處有多達200位同時代藝術家、文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的簽名,其中還有幾位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許讀者還不能完全領悟這份名單的分量,那我隨便挑出幾個人名來:畢加索、王爾德、羅曼·羅蘭、達利……

  寫到這裡,我很不要臉地遐想了下如果自己收到這封信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我猜自己會一周不吃,不喝,不睡覺,還能時刻保持着亢奮狀態——這的確值得讓人亢奮。

  而弗洛伊德當然也因此而高興,他面帶驚奇地撓了撓頭:「這實在是太榮幸了……」

  在收到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兩年後,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1938年)並占領了維也納。他們闖進了弗洛伊德家中進行了所謂的「清查」,這也使得我們的天才對納粹的最後一絲幻想破滅了。

  在兩個月後,通過多方人士的努力,弗洛伊德終於被獲准離開維也納,途經法國輾轉前往英國(必須一提,為此作出努力的名人包括:美國總統羅斯福、希臘王妃、德國皇室成員、美國當時駐歐洲的部分大使、歐洲各界社會名流,甚至還有希特勒的「親密戰友」墨索里尼)。而這位老人那飽受病痛折磨的身體,恐怕也只能經得起這最後一次「旅行」了。

  當弗洛伊德正在旅途中顛簸,還未到達英國的時候,整個英國就已經為此而沸騰。

  報紙不計版面地大幅刊登弗洛伊德生平介紹、學術說明以及經各種途徑弄來的照片。還有無數協會和組織宣布打算邀請弗洛伊德做終身名譽會員或嘉賓、教授。而社會批評家們也罕見地達成一致,對弗洛伊德的學術成就毫不吝嗇、花樣翻新地推出溢美之詞。而以嚴肅、嚴謹著稱的英國老牌醫學雜誌《柳葉刀》(至今在全球醫學刊物中仍是權威)甚至放下架子,一反常態、熱情洋溢地寫了一篇贊文,並且把弗洛伊德與達爾文相提並論……至於有些學術雜誌則幾乎成了精神分析專刊,甚至出現加頁、增刊來報道或摘抄弗洛伊德的學術理論。

  而當弗洛伊德到達倫敦火車站的那一刻,他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皇家禮遇……略去5000字請讀者自行想象,而我要說的事兒比這大。

  假如把弗洛伊德在倫敦火車站所獲得的皇家禮遇說成是一種象徵的話,那麼接下來的榮譽則不再是象徵,而是真正的加冕。

  在倫敦安頓下來僅一周的弗洛伊德,還沒來得及調整好旅途的疲憊,就迎來了幾位身份特殊的客人——英國皇家學會秘書處的秘書。

  咱們得說明下英國皇家學會到底是啥。

  英國皇家學會成立於16世紀中葉,全稱是「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學會的保護人永遠固定——英女王(或英王)。至於會員我就不多舉例了,除了部分皇室成員外,例如牛頓、達爾文都是協會成員。什麼?年代太遠?好吧,霍金也是會員之一。至於英國皇家學會秘書所帶來的那本簽名冊,其實還有另一個名字:聖書。

  這幾位皇家學會的秘書沒過多地寒暄,只是在簡單地表達了下對弗洛伊德的敬意後,隆重地拿出那本厚重的聖書請他在上面簽字,並且向他說明:簽字之後,您就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了。

  弗洛伊德很清楚這意味着什麼,他壓制住激動的情緒,鄭重地在聖書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他簽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也創造了一個紀錄——在弗洛伊德之前,只有英王及指定繼承王位的王儲,才會在英國皇家學會以外的地方見到這本沉重的簽名冊(不是形容,是真的沉重),想當年,牛頓、達爾文都是自己刷卡坐公交車前往學會所在地簽字的。而弗洛伊德是第一個以平民身份獲此殊榮的人。也就是說,他被認為是真正的皇族。

  這一切來得不算太遲,畢竟我們的天才在有生之年終於得以寬慰了。

  至於弗洛伊德為啥沒獲得諾貝爾獎的問題,請讀者參考當時瑞典與納粹德國的關係,再聯繫到弗洛伊德的種族,並且查閱納粹當權後諾貝爾獎得主中有沒有猶太人即可得到正確答案。(另有一說是:愛因斯坦在早年曾阻止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授予弗洛伊德諾貝爾獎。不否認很可能是我資料查閱得不夠全,也不排除有那麼個事兒,但是我的確沒查到相關記載及資料,所以本文對此說法僅僅是在括號內提示下,而不正式採納。)

  1939年初,弗洛伊德的口腔癌再度惡化,而此時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再也承受不了任何手術,只能默默等待死亡的來臨。也是在這時候,弗洛伊德才停止了研究與寫作,閒時站在窗前看看花園,或者眺望着遠方陷入沉思。

  半年後——1939年的9月22日,被病痛折磨了一夜的弗洛伊德在接受了一劑嗎啡後安靜地睡着了。

  一天後,那個曾因尿床而被父親責罵的孩子,那個雖然獲得免考卻依然刻苦的學生,那個大學期間就已展露出才華的年輕人,那個孜孜不倦而又勤於鑽研的診所醫生,那個堅持自己信念並忍受摯友離去的瘋子,那個艱辛創建自己學會、又因它分裂而痛苦的學者,那個名滿天下卻生活窮困的丈夫、父親,那個忍受病痛依舊堅持不懈的探索者,那個終於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殊榮、終於得以寬慰的老人,走完了他坎坷卻榮耀的一生。

  他從未放棄過,也從未低頭過,他默默地面對着打擊、叛離,以及讚譽,堅持着自己的理想,直到最後。

  他的學說和思想至今還在被譯成各種語言,至今還在各個大學被當作教材,至今還在被無數人研究並使用,至今還用於治癒許多讓人頭疼的精神問題。也至今每一天都在被爭議。

  1939年9月26日上午,按照這位偉大天才的遺願,他的遺體在哥德爾花園被火化。

  前來參加弔唁的數千人當中,有被他治癒的患者,有他的學生,有他的崇拜者,也有他的反對者。

  弗洛伊德為我們留下一筆不可估量的遺產後離去了。我們這些活着的人,依舊為此而爭論不休着——也是每一天。

  如果讓我只用一個詞來描述弗洛伊德的一生,我會選擇:無悔。

  如果再讓我選一個詞來描述弗洛伊德為人類所做出的貢獻,以及他為我們所開創的一切,我想,只有那兩個字才可以表達:不朽。

  僅以此章紀念偉大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

第9章

一個人的戰爭(1)

  從這章起,我們得開始追尋着弗洛伊德的步伐,向那個夢世界進發了。不過在這之前還得搞明白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解析夢?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得先說另一個問題:夢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