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 - 第30章

灰熊貓

  但馮雙禮失算了,鄧名並沒有出現。

  

  第四十五節

南下

  

  在馮雙禮等待鄧名重返建昌的時候,建昌的氣氛漸漸變得有些古怪。

  前些日子得知鄧名喬裝打扮進城鬧事,大部分人都表達了憤慨之情——畢竟狄三喜是多年認識的老同僚,被打掉好幾顆牙的悽慘樣子很令人同情。至於鄧名孤身入城的膽色,雖然這些人心裡也有點欽佩,不過既然這份勇氣是針對自己,那欽佩程度就要大打折扣,更多的是引起敵意。不少人的論調就是:你和我們過不去算什麼本事?有本事去和韃子打啊。大明的宗室都是一個德行,對外寇懦弱無能,但是一沾自己人本事全來了。

  大家心裡也明白這種類比有些牽強,不過看到狄三喜說話漏風,引發了同仇敵愾心理,這種說法得到廣泛認同。當時他們並沒有想到,僅僅一天以後,鄧名就真的去與清兵交戰了。

  當八百多清軍覆滅的消息傳來後,建昌的官兵震驚之餘就開始議論紛紛,並把兩件連續發生的以弱敵強事件聯繫起來。對於馮雙禮的士兵來說,多年征戰下來,清廷一直是他們心目中的大敵,尤其是那些二十歲上下的士兵,從他們懂事起就一直聽別人講韃子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那些為韃子打頭陣的綠營也是仇恨的目標:這些人忘記父母祖先,為虎作倀、喪盡天良……

  可突然間,大家就要向不共戴天的仇敵投降了,把性命交在他們手中,也要去學那些數典忘祖的綠營了。這當然會引起軍心動搖,幸好士兵們也都明白,敵人實在是太強大了,強大到連天子都棄國潛逃了,他們這些小兵投降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即便是有了投降的念頭,而且也沒有人會站出來反對軍官的命令,但士兵們心中視清軍為大敵的觀念一時還不會完全扭轉,對他們而言,得知一支驕傲的清軍——前來接受投降的敵人遭到覆滅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不僅僅是士兵,軍官們彼此間議論此事時,也明顯地對鄧名有了幾分尊敬。

  至於建昌附近的屯兵,他們對馮雙禮或狄三喜可沒有什麼忠誠可言。當初狄三喜吹風要投降滿清時,這些名為士兵實為農丁的人中的主流想法就是隨波逐流:他們沒有組織、沒有武裝、沒有將領統帥,不可能也沒有膽量去和狄三喜手下的軍隊交戰;其次,這些人的想法也和狄三喜差不多:天子都跑了,難道要我一個種地的去為大明社稷而死?

  雖然這些人絕不會效法文天祥,為皇上的社稷流盡最後一滴血,但目前他們心裡還是把清廷視為敵人,把自己看成大明人。鄧名的勝利當然是大明的勝利,給建昌這裡原本十分枯燥沉悶的生活帶來了新鮮的談資,興奮的屯軍們現在每天閒暇時就討論這場發生在身邊的戰鬥,每次討論結束的時候,多半還會挖苦馮部官兵幾句——屯兵現在的看法是:鄧名到建昌來那天是手下留情了,不然倡議投降的軟骨頭狄三喜以及他的手下也會和韃子一個下場。

  對於軍心浮動狄三喜也有所耳聞,現在他的處境非常不好,心情也很不愉快。

  建昌的守軍要投降本來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意思,而是從上到下都有此心,反對派不但人少而且也不堅定,有些人只是口頭抗議但是沒人想過武力抗拒。商議投降以來,建昌從未發生過一起流血或自殺事件。但本來應該做全軍主心骨、頂樑柱的慶陽王不願意背上叛徒的名聲,那隻好由狄三喜來出頭背這個黑鍋。

  正是因為投降派成為軍中的多數,所以狄三喜掌權以來沒有受到什麼阻礙,由於他辦事得力,雷厲風行地與吳三桂、李國英取得聯繫,迅速商議好還算不錯的投降條款,所以狄三喜的威望始終在穩步提高。看起來,等求仁得仁的馮雙禮去北京後,狄三喜接管軍隊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沒想到的是,鄧名跳出來橫插一槓,一下子把局勢都攪亂了。首先,狄三喜的實幹家、穩健派形象被摧毀了,現在馮部士兵和建昌屯兵議論鄧名這個主角時,肯定要捎帶上狄三喜和清軍游擊這兩個配角。隨着主角接連取勝,形象越來越英明神武,兩個配角的形象就相應地不斷往無能、窩囊、愚蠢方向墮落。雖然清軍游擊遙遙領先,不過緊跟其後的狄三喜也沒有什麼可高興的,畢竟這場賽跑的區別只是第一、第二之分,而且還沒法中途退賽。

  以前同僚對狄三喜不但客氣,而且帶着敬意,但現在這份敬意不見了。這兩天狄三喜注意到三三兩兩的同僚常常背着自己嘀嘀咕咕,說話的幾個人往往不是從容地高聲交談,而是一邊說話一邊斜眼看着遠處的自己,還用手擋着嘴的一側,仿佛怕聲音飄到自己這邊來。等狄三喜走過去的時候,交談的人立刻停止談話,擠出不太自然的笑容,然後和自己東拉西扯。狄三喜心裡的這個彆扭啊,那真是沒法兒提了。

  如果只是當一個白鼻頭丑角也就罷了,可由於鄧名的勝利,讓沉寂多時的主戰派又發出了聲音,聲音還不小,並且在底層獲得了支持。那些早在狄三喜之前就提議投降的人,現在反倒一個個三緘其口,因為沒人知道吳三桂會對這次伏擊事件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投降這條路已經不一定行得通了。

  不但是建昌馮雙禮的部下,連城外四周的明軍都相信馮雙禮被叛徒狄三喜抓住關押起來了,雖然馮雙禮取回權利後可以找個理由赦免狄三喜,但狄三喜深知自己的大白臉形象是抹不掉了。如果主戰派重新獲勝,狄三喜豈不成了罪魁禍首?馮雙禮的確沒有主持過任何投降工作,狄三喜無法指望慶陽王幫自己分擔責任。若是有一天奉節追究此事,文安之為了安撫軍心也許會赦免大眾,但是說不定會殺幾個首犯來嚴肅朝廷大法、震懾不軌吧?哪怕只殺一個,狄三喜也知道這個人是誰。不知道慶陽王和同僚到時候願意不願意出力保住自己的性命——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廢物,有沒有必要連這點面子都不給文安之?

  大白臉加上了白鼻頭,狄三喜感到非常大的壓力。

  ……

  在建昌官兵議論紛紛,等待鄧名返回的時候,他帶着十九名騎兵已經來到東川府的地界上。

  通過對幾個俘虜的審訊,鄧名吃驚地發現他們一舉擊斃的居然是東川府清軍的最高長官。不過隨後他就明白了,東川府人民已經逃散一空,建昌投降後東川也就沒有什麼占領的價值。

  比如保寧和重慶,兩府之地加起來,一年的稅收不過是三千兩銀子,而這兩府清廷的文武官吏一年就要五千兩銀子的俸祿,至於駐軍的軍餉、行政開支、維持費用、運輸所需,都統統要靠北京撥給。其中保寧府背靠着陝西省,陝西的稅收狀況較好,土匪山賊也相對較少,川陝總督李國英就利用職權從陝西遷到保寧一些戶口。

  東川府位於川滇交界,情況比這些地方還要差。以前西營征戰川滇時路過此地數次,與西營一起多次路過的還有被追擊的官兵、追擊西營的官兵、先追擊西營隨後又被西營追擊的官兵等許多種;接着來的就是打着官兵旗號的土匪、打着西營旗號的土匪、還有什麼旗號也不打的本色土匪,先後爭奪東川府的控制權。

  亂鬨鬨地打了許多年,勉強保住性命的百姓不是西逃建昌就是南逃昆明。

  之後的幾年,孫可望打算經營雲南,就出兵到距離昆明沒多遠的東川府剿匪,搜尋可以遷到雲南去的戶口;又過了兩年劉文秀開始經營建昌,又出兵到東川搬遷了一遍人口。

  吳三桂帶着清軍從貴州進攻雲南,根本沒有考慮過要出一支奇兵去東川府側擊昆明的計劃,防守的明軍也從未擔心過來自北面的威脅,因為雙方都知道東川已經空空如也,無法提供軍隊行動的後勤所需,哪怕是千人規模的小部隊也不行。

  但是吳三桂在攻占昆明後,很快從雲南徵召了一萬壯丁充作輔兵前往東川府,對東川府進行經營。這些輔兵修繕道路,還修建了許多倉庫、驛站和烽火台。為了保護也是監視這一萬剛剛徵集來的輔兵,吳三桂還向東川府派去一千人的戰鬥部隊,由剛剛被擊斃的這個游擊統領。根據俘虜供稱,這三個月來他們一直在東川府監督輔兵修建倉庫。據帶軍的游擊說,目前還無法向東川府派駐地方官,等大量的倉庫修築完成,再運來更多的物資,就可以考慮讓地方官上任了。

  從這些俘虜的話中,鄧名了解到雲南的清軍現在物資相當匱乏,按理說東川府的建設應該不會有很高的優先級,畢竟吳三桂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繼續追擊李定國,同時穩定在雲貴的統治,設法恢復兩省的生產,保證手下和向他投降的明軍能夠吃飽飯。而且吳三桂給建昌的命令也證明了這一點,得知狄三喜打算投降後,駐紮在東川府的清軍戰兵留下了一半人看家,帶着五百兵和三百搬運輜重的民夫趕來建昌,要儘快把這裡的糧食和民夫運到雲南。

  「吳賊一開始沒想到建昌會很快向他投降,他剛剛打下昆明就派人到東川修路、修倉庫,雲南的人力、糧食這麼緊張還要經營東川府,他是為了什麼?」詢問俘虜後,鄧名就和衛士們討論這個問題。

  「為了攻打建昌!」周開荒第一個喊出來。

  沒錯。既然周開荒都能看出建昌的重要性,那沒道理吳三桂看不見。至於說建設東川是為了恢復行政統治,多半是吳三桂、或者說那個死去的游擊說給這幫大頭兵聽的一個藉口。東川府屬於四川地界,是李國英的地盤,吳三桂怎麼會用自己的糧食和人力為李國英解決地方行政問題?吳三桂不可能是助人為樂的熱心人,即使李國英曾經是他的部下也沒用。

  「怎麼會只派一千人攻打建昌?」有的衛士腦子慢沒反應過來,覺得吳三桂若是真想進攻,不會只往東川派這麼點人——由於這八百兵被二十騎擊敗,就更覺得對方兵力實在太過薄弱。

  「當然不是。吳三桂手裡人口、糧食都吃緊,要先供應雲南使用。因為東川府一無所有,吳三桂暫時無法向建昌用兵。但他知道,一旦奪取了建昌,就切斷了所有雲南官兵的退路,讓他們再也得不到任何糧食補給。所以吳三桂先派一千人在東川修倉庫,運點糧食過去,等到手裡兵馬有富裕,建昌又不費什麼力氣就能拿下,吳三桂也就會順手把建昌取了。」

  建昌的明軍軍心渙散,是戰是降爭論不休,如果吳三桂真派五千兵馬前來,拿下建昌絕對是輕而易舉,僅僅這剛被消滅的八百清兵就能對建昌構成相當的威脅。但是現在不清楚吳三桂手裡是不是有了幾千富裕兵馬,東川府那裡倉庫修了多少,已經運到了多少糧食。

  如果吳三桂很重視建昌的話,就會對明軍的主降派竭力拉攏,對於這次襲擊事件不予追究、不施加懲罰,就算吳三桂不清楚是不是建昌兵進行的伏擊,但仍然可以對主降派表示他相信這是一起偶然的孤立事件,是建昌殘餘的擁明勢力的對抗行為而和投降派無關,以此來進一步分化瓦解建昌明軍。而下次吳三桂會派更多的軍隊前來,由更得力的將領小心地帶領,到時候就不是鄧名的二十騎能解決的了。

  鄧名向衛士們敘述了一下自己的擔憂,其中大部分人最後都被鄧名說服,意識到雖然殊死一戰擊潰了八百清兵,但建昌的危機並沒有解除,建昌軍投降吳三桂的這條路也遠沒有被堵死。

  「我們是一不做、二不休,為了把建昌保住我們已經這麼拼命了,那麼也只有繼續拼下去。」鄧名想了想,再次提出一個建議:「我們打着建昌的旗號去進攻東川府,怎麼樣?如果留着東川府,吳三桂就能很快清楚這裡到底都發生了什麼事情,還能和建昌城裡想投降的人繼續通信。現在東川清兵的主將和半數兵力已經被我們消滅,剩下的一萬多人大多數是輔兵,只有幾百個戰兵,還分散在各個倉庫上……吳三桂能裝作沒看見建昌兵出爾反爾伏擊了他的部下;但如果建昌兵攻打東川府,燒了他剛修好的倉庫,殺了他的守衛,驅散了他修橋鋪路的上萬部隊,那他還能咽下這口氣麼?」

  「如果他知道了這都是我們幹的,而不是馮雙禮、狄三喜他們幹的,吳賊說不定還是能忍,畢竟他們只是知情不報,或是無能。」一個衛士答道。

  「只要我們把東川府燒了,他了解實情的機會就小了。如果有倉庫和儲備,他就算不了解實情也可以派兵來打,五千不行就派一萬。而沒有了這些倉庫,他就要重新修了,就算他立刻再派來一萬人,也要過三個月才能恢復到現在的樣子。」鄧名覺得吳三桂的口袋也不是無底洞,或許這一萬人和其他物資就是吳三桂暫時能夠用在這個戰略方向的極限,這次打擊能夠長時間地讓吳三桂對川西南的企圖無法實現:「你們怎麼看?」

  「大不了就是晚回奉節幾天,要是建昌固若金湯,督師也不會嫌好消息來得晚,」並沒有像鄧名預想的那樣出現反對意見,周開荒滿不在乎的說道:「要是最後還是沒能守住建昌的話,也晚幾天把這個壞消息帶給督師。」——鄧名覺得周開荒的用詞有抄襲自己的嫌疑。

  接着,李星漢也表現出充足的信心:「不就是五百人嘛,而且還沿大道分散在各個倉庫附近。八百人都被我們消滅了,再說,我們還有突然襲擊的優勢。」——鄧名覺得李星漢也有同樣抄襲的嫌疑。

  「那就這麼定了。」鄧名立刻下令準備向東川進發。

  出發之前又回到戰場,鄧名在清軍中軍帳找到了清將的軍印,仔細清洗過後小心地收了起來:「好的經驗我們要發揚,這次還是要用真貨。」

  至於狄三喜的大印,鄧名則留在中軍帳的廢墟里,去東川這塊印就用不着了,鄧名決定物歸原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還不辭辛苦地在廢墟中央豎了一個木樁,把狄三喜的印放置於其上。

  「這個叛徒,先生還管他作甚?」周開荒覺得狄三喜這次是完蛋了,投降行動失敗後作為策劃建昌投降的主謀,文安之不會輕饒了狄三喜;馮雙禮就算不想洗清自己,為了表達繼續抵抗的決心,穩定建昌軍心士氣也得收拾他;至於其他附議投降的軍官,為了表明心跡也得和狄三喜劃清界限。

  「狄將軍已經抵抗了十幾年了,直到現在這個最後關頭才動搖。」鄧名對歷史上能堅持抵抗到最後的人十分敬佩,他覺得能支持到永曆出逃才投降的人也很不容易。和譚弘不同,狄三喜沒有殺同伴以取媚清廷:「投降是慶陽軍全都參與的事情,慶陽王本人也不聞不問,我看殺狄將軍是不合適的,他並沒有殺過自己人。」

  ……

  「吳三桂他這是要打我們啊。」經過對清軍俘虜的進一步審訊,狄三喜得出了和鄧名同樣的結論。吳三桂如果是幫助地方官搞建設,首先應該去修衙門,可是清軍這三個月不好好修衙門,卻沿着大道修了一溜烽火台和倉庫是打算幹什麼?

  好幾天過去了,還是沒有鄧名一行的蹤跡,狄三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他們會不會去打東川府了?若是吳三桂辛辛苦苦修起來的倉庫被東昌來的人一把火都點燃了,那無疑會暴跳如雷,就是還有人想投降也得盤算、盤算吳三桂會不會殺人泄憤。狄三喜回憶着從鄧名眼中看到的堅定之色,這個膽大包天的傢伙無疑會盡力阻止清兵攻打建昌,那去東川搞破壞顯然是釜底抽薪的一招。

  日子一天比一天難熬,狄三喜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變成眾人口中愚蠢的典型。一方面,狄三喜希望鄧名收拾更多的清將,越多越好,在這場排名大小蠢貨的競賽中,運動員越多那狄三喜就越不起眼;但矛盾的是,狄三喜的名字總是會和鄧名的一起被提起,若是後者屢屢得手,就會引發更多的議論,狄三喜這個配角也就得一次次跟着出場,從這方面講狄三喜又希望鄧名立刻被大家忘掉。

  「成了叛徒、笨蛋,做了所有的事、背了所有的黑鍋、最後被所有的人譏笑……」狄三喜坐在椅子上想着心事,越想越是傷心,眼淚都差點掉出來兩顆——男兒有淚不輕彈,只緣未到傷心處——狄三喜憂傷地摸着自己的腮幫子:「還掉了四顆牙。」

  「東川再下去一點就是昆明了,要是那位殿下順便再去一趟昆明,讓洪承疇、吳三桂、趙良棟他們吃個癟,哪怕只讓其中的一個傢伙吃個大虧就好了。」無論鄧名在東川打得怎麼漂亮,自己還是要被指指點點,狄三喜幻想着,最好洪承疇、吳三桂和趙良棟也能參與到這場競賽中,有了這種明星級的運動員,那觀眾的目光就再也不會集中在他狄三喜的身上了:「最好比我吃的虧還大才好。」

  不過狄三喜也清楚自己是在做白日夢,別說只有二十人,就是兩萬人都很難讓這三個老油條吃虧。讓他們灰頭土臉,那是晉王帶着十萬大軍都沒能做到的事情,難道還能指望只有十九個手下的鄧名麼?狄三喜知道自己的夢不會成為現實。

  「如果他真的去了東川。」想着、想着,狄三喜感到自己的心臟跳動得快了起來,他還沒有和其他同僚甚至老長官馮雙禮分享自己的猜測,而是獨自琢磨是不是能做點什麼,一舉改善目前糟糕的形象。如果東川被鄧名成功襲擊,估計投降派就徹底瓦解了,短時期內清軍也無力北顧,狄三喜不想被當作替罪羊,他苦思着對策。

  

  第四十六節

掃蕩

  

  綠營千總陳江漢站在烽火台上,向西北方向眺望。他的老長官跟着吳三桂大帥一路從陝西、四川殺到雲南,然後又被派到東川來鎮守。雖然手下兵力不多,但陳江漢看到老長官很興奮,因為這是獨當一面的工作,只要做得好就能獨享功勞。要是長官能夠更上一層樓,陳江漢當然也會跟着水漲船高。

  作為鎮守東川部隊的軍官,陳江漢是少數知道東川建設真實目的的人。雖然下面的小兵和輔兵不應該知道太多,但這些監督修築烽火台和倉庫的監工軍官需要知道,他們必須明白修建這些設施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他們來到東川的唯一目的就是為進攻建昌做準備。長官也給他們透露過一些情況,吳三桂的期望就是用半年到八個月的時間沿着大道修建起一批倉庫,位於中間地帶的倉庫中,要能供應三千到五千軍隊和一千匹馬從東川向建昌往返行軍所需的糧草,而在最靠近建昌的位置,則要儲備同樣規模的人馬戰鬥一個月所需的輜重。

  這並不是件輕鬆的任務,工作量很大而且要求得很急。東川的清軍一邊向前修築,一邊向前運輸,剛開始進度稍慢時,還不斷受到昆明的催促。為了預先儲備五千軍隊一個月作戰所需的輜重,昆明至少要養活施工隊一萬多人一年之久,而且運輸耗損也不在人員消耗之下,給作戰軍隊儲備下的每一石物資,付出的成本都在五石以上。

  四周的軍事形勢漸漸變得越來越好,東川府的工作也進展順利。雖然沒有人煙,無法從當地籌措人力、物力,但同樣也不需要防備土匪或是明軍零星小隊的騷擾,每天只要認真督促輔兵修築就可以了。和平的日子過久了,讓人有一種戰爭似乎已經結束了的感覺。

  雖然倉庫的規模還遠遠沒有達到要求,但最基本的運輸、儲備體系已經完成,這些設施完成後,物資就不再暴露在外,損耗隨之大大降低。而且各個施工隊也有了可以補給的倉庫,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完全依賴後方前送。萬事開頭難,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圍繞着已經建成的據點繼續擴建,相對一開始的風餐露宿要舒服得多也容易得多。

  同時建成的還有保護各個倉庫據點的烽火台和瞭望台。由於沒有明軍和土匪的騷擾,這些建築並不急迫,暫時還都是木結構,將來隨着更多的物資逐漸運來,建築物會進一步加固。有這些預警和偵查體系,施工可以安全地進行,儲備得到很好的保護,大軍開過來以後,可以安全地在東川府內行軍。如果將來吳三桂決定增加出征的兵力,比如從五千人提高到八千人,作戰時間從一個月延長到三個月,那隻要進一步擴建沿途據點、運來更多的物資就可以了。

  但就在前些天,昆明突然發來新的命令,並轉來建昌狄三喜請降的書信。吳三桂讓東川火速派出人馬幫助降將穩住部隊,然後把建昌的物資和人力全部轉移到昆明。吳三桂的命令中說,前去接受投降的綠營軍抵達建昌後,要徹底地摧毀建昌的所有倉庫設施,殺死所有不肯離開建昌前往雲南的人,無論這個人是百姓還是軍人。

  看完命令後,陳江漢的上司評價道:好日子結束了。

  陳江漢心裡有些遺憾。建昌投降,吳三桂下令進行徹底的破壞,隨着這個目標失去戰略價值,東川這條軍事通道也同樣變得一文不值。等建昌的人和物資通過東川抵達雲南後,可想而知昆明方面絕不會再投入任何資源繼續建設東川——原本吳三桂就感到花費巨大,也就是為了剿滅雲南的殘餘明軍他才咬緊牙關投入,現在能夠擺脫這個包袱他當然求之不得。把建昌的明軍儲存物資搜刮到自己手中,不但能收回成本,看起來還能賺到一大筆。至於建昌和東川以後怎麼辦,那就是川陝總督李國英須要考慮的問題了。

  因為意識到建築工作肯定會被中止,陳江漢當然也沒有了什麼動力,儘管如此,他到這個時候也只是感到遺憾罷了,但昨天收到的新的命令則讓他感到異常憤怒。

  就在昨天晚上,西北方的前一個據點有急使趕來,說收到了將軍從四川行都司發回的緊急命令,命令中只簡單地說了幾句,通知他們四川行都司發生重大變故,將軍受到來自建昌和成都明軍的攻擊,一支李國英派來的四川清軍部隊此時也在四川行都司,現在他們正節節抵抗並設法返回清軍的控制區。在這樣嚴峻的軍事形勢下,將軍命令東川府的清軍立刻開始堅壁清野,各個據點的軍官應該馬上着手焚燒所有的倉庫和物資,帶領輔兵疏散進山。凡是不能帶走的物資都要立刻銷毀,烽火台、瞭望塔還有宿營地都要徹底破壞,不留下任何可供明軍休息的建築。

  「這是什麼荒唐的話?」接到命令後陳江漢就跳起來,幾乎把送信的人推出去抽一通鞭子。使者表示他所在的烽火台也感到這個命令太令人震驚,不過這是更前方傳遞下來的,他們的長官也見過第一個開始傳遞命令的烽火台使者,對方說他所在的據點認真驗證過公文上的印章,確鑿無誤,而且趕來報信的傳令兵還手持他們頂頭上司的令箭。

  「不行,我不能下令,除非我親眼見到大人的命令和令箭。」陳江漢當時就表明了立場。他恨不得立刻插翅飛到頂頭上司面前,向對方痛陳厲害:這些據點都是歷經辛苦才修築起來的,如果建昌不肯投降,這一座座倉庫還是未來出兵討伐四川行都司的根本保證。這個據點上傾注了陳江漢的心血,同時也耗費了來自昆明的大量錢糧,自行焚毀不僅陳江漢感情上無法接受,而且肯定會導致昆明震怒,於公於私他都不能接受這樣的命令。

  這個表態倒是沒有引起使者的反感,他對陳江漢報告自己的據點軍官也有類似的想法,打算暫時堅守,若是明軍沒有殺到那就保住據點,若是明軍真的來到再執行不遲。使者自稱之所以前來陳江漢這裡,是因為他的長官不能截留命令。不過若是陳江漢的反應是立刻燒毀據點的話,使者還會設法勸說他採用和他長官一致的態度。這個消息讓陳江漢稍稍感到寬慰,當然他同樣不敢截留命令,就把這個命令向下一站發去,但同樣讓自己的使者帶去自己的個人意見。

  派走了使者後,陳江漢一夜無法入睡,他命令士兵取出好多天沒有披戴過的盔甲,擦去武器上的灰塵。天亮後他登上高台,一個勁地向西北方眺望。整個上午都還沒有什麼變化,可接近午時,突然看到前方騰起了一柱青煙,筆直地衝上了天際,不久後這股青煙就變成了濃濃的黑煙。

  「點燃了烽火台嗎?」陳江漢看着那道煙的形狀和顏色,苦澀地自言自語道。烽火台並不一定只有在發現敵人靠近時才會被點燃,但這黑煙的形狀說明他們現在確實發現了大隊敵兵。

  「點燃烽火台。」陳江漢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對手下下令道。士兵們會用配好的艾草和稻草發出青色的煙,先斷續兩次,然後持續地發出青煙,如果情況沒有變化就會一直如此,如果發現他們無法抵禦的大隊明軍出現,烽火台上就會給燃料中加入許多煤炭,迅速地放出大量的黑煙。

  前方的煙霧變得越來越濃,而且不再是一根柱狀。陳江漢搖搖頭,這意味着整個據點已經在燃燒。他前面的這座已經是中途據點,既然連中途據點都失守了,更前面的主要儲糧倉庫肯定也已經焚毀了,那裡的儲備可都是民夫們從昆明一路運去的啊。

  不過陳江漢依然不打算放棄。東川這裡沒有任何居民,除了道路沿途的倉庫也沒有任何物資可以迅速收集,無論明軍實力多麼雄厚,他們只要還得吃飯那就無法快速深入到東川府的腹地。陳江漢打算再等等,如果明軍到此為止,那麼僅僅丟掉幾座前沿據點總比全部丟光好。守住了自己的這座,恢復前面的也會容易許多。

  又過了一會兒,陳江漢看到有一隊騎兵沿着大道向着自己的方向跑來,他眯着眼睛仔細地觀察着,這隊騎兵看上去也就二十個人上下,打着清軍的綠旗。

  陳江漢的據點還沒有經過加固,營牆都沒有修起來,他站在嘹望台上眼巴巴地等那隊清兵來到台下。這些騎兵才靠近據點,陳江漢就急不可待地高聲衝來人喊道:「前面發生了什麼事?」

  「誰是管事的?」為首的騎士高舉起一袋公文,同時扔過來一支令箭:「我是保寧千總李名,奉川陝總督之命前來。快,快,過來聽我念一遍公文,我還要趕路。」

  「保寧千總?怎麼跑到這裡來了。」陳江漢奇怪地自言自語。這時手下的士兵已經把令箭給他送過來,陳江漢看了一眼,沒錯,是他長官所有。

  鄧名滿臉都是不耐煩之色,總算看到一個軍官模樣的清兵在衛兵的簇擁下朝自己走來,他伸手就把命令從袋裡掏出來,大聲地念了一遍自己用清將名義寫的焦土令,然後把公文遞給對方,讓對方核實下面的印章。

  這並不是鄧名遇到的第一個不肯執行命令的軍官,前面那個哨所的清軍軍官同樣不肯燒毀據點,鄧名和他爭執不休,最後對方竟然起了疑心,喝令手下拿人。不過對方太高估自己的戰鬥力了,而且清軍士兵聽到命令後也有些遲疑,比不上鄧名的手下反應迅速,沒有能夠拿住鄧名不說,反過來據點的守官和幾個守兵轉眼間就被鄧名的衛士殺了個乾乾淨淨。剩下十幾個守兵也被鄧名拿住,逼着他們點燃烽火台然後焚毀據點,據點周圍的輔兵嚇得一鬨而散。

  「立刻點燃報警烽火,」鄧名在對方核對印信的時候,指着烽火台上淡淡的青煙表示這個顏色不對,他對周圍的清兵直接下令道:「馬上帶着壯丁離開,把據點燒掉。」

  「這烽火只有在看到大隊敵兵的時候才能上黑煙,據點不能燒,除非將軍親口命令。」陳江漢聽到鄧名的命令後生氣地抬起頭。自從看到將軍的令箭後,他周圍的手下就有些不知所措,陳江漢現在心裡也是亂成一團。不過即便印信是真的,也輪不到一個保寧千總在這裡指手畫腳,陳江漢問鄧名道:「保寧兵怎麼跑到這裡來了?大人現在身在何處?」

  這個問題讓鄧名微微遲疑了一下,剛才那個軍官好像也是這樣開始的,先是因為地域問題而產生不滿,進一步發展為憤怒,堅決拒絕執行命令並產生了深深的懷疑。鄧名是要清兵執行命令的,不能跟他們在細節問題上糾纏,和在建昌那裡一樣,細節問題出現就說明已經有了懷疑的萌芽。

  「拿下!」鄧名輕聲喝道。

  隨着這聲喝令出口,八個衛士馬上就躍身撲上,六個人對付陳江漢的護兵,另外兩個則閃電般地把他抓到鄧名面前。

  「你要幹什麼?這是東川,不是川陝總督的地盤!」被強按着在鄧名面前跪下後,陳江漢還在大聲爭辯着,短短几秒還不足以讓他醒悟過來。

  「斬!」鄧名根本不和他爭論四川是誰的地盤,冷冷地吐出一個字。

  武三手起刀落,陳江漢的首級在地上滾動着,猶自雙目圓睜。

  「副官何在?」鄧名抬起頭問道。周圍的清兵都目瞪口呆,聽到問話後有幾個人就回頭把目光投向一個呆若木雞的人——他同樣愣愣地看着地上身首異處的陳江漢,大張着嘴說不出話來。

  順着這些人的目光,鄧名也把視線投了過去,口中厲聲喝到:「立刻點燃烽火,然後焚燒營房,帶隊離開。」

  那個人聽到鄧名的喝令聲後,抬起頭看過來,他渙散的目光漸漸重新聚攏:「你們……來了就殺了陳頭……你們這些保寧兔崽子……」

  鄧名不聽他再說下去,伸手一指:「拿下!」

  「你們要幹什麼?」那個清兵見鄧名的衛士向自己猛撲過來,伸手就去拔刀,還大喊着:「弟兄們,拼了吧!」

  刀還沒有完全拔出來,這個清軍軍官就被周開荒一槍扎個對穿。有些清兵還沒有反應過來,有幾個則同樣拔出了武器,看到領頭人已經橫屍地上,這幾個人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和鄧名的衛士對峙着。

  「軍情十萬緊急!」鄧名高喊起來,把所有敵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他把令箭和公文一起高高舉起:「還有誰敢違背軍令!」

  控制住清兵後,鄧名等人監視着他們完成所有的焦土行動,然後把這十幾個清兵叫到一起,問道:「這附近有什麼好的隱蔽地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