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執天下 - 第12章

cuslaa

  『回來得實在太晚了!』

  「好威風……」看着李師中的隊列,王舜臣則是另外一種心情。

  「這不是當然的?!秦鳳經略相公啊,天下文官武官數以萬計,但在他之上的也沒多少。如果入朝,再升一步便是一任宰執了。」

  雖然如此回復,但站在路邊,韓岡看着浩浩蕩蕩的護衛着李師中的騎兵隊伍,心中照樣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半是羨慕,半是渴望。羨慕他的權勢,渴望的也是李師中現在擁有的權勢。

  能做秦鳳路經略使,在大宋文官序列內,說起來應該能排進最前面的三五十人之列了。大宋的地方行政區劃,從下到上是鎮(鄉)、縣(羈縻州)、州(府軍監)、路(京)這四級,其中路是最大的區劃單位。

  路有轉運使路和經略安撫使路的區別,轉運使路整個大宋才分了十五路,而後才加到十八路,經略安撫使路多一點,也沒超過二十五。而不論是轉運使路還是經略安撫使路,其序列都是北方排在南方之前。而如今西北多戰事,關西四路以及河東一路尤為重要,李師中的地位,在天下二十多個經略安撫使中,其實是排在前五的。

  看着身着紫袍的李師中氣勢軒昂的騎在一匹高俊的棗紅色河西良馬上,在眾軍的護持下從眼前穿行而過。韓岡神思突然間有些恍惚,究竟是在什麼時候,漢人的文吏虛弱得連馬背也爬不上去了呢?

  在前世,韓岡總是以為文官乘轎,武官騎馬是古代的慣例。但在這個時代,連文官也多是騎馬,少有坐轎乘肩輿的。以人為畜,名聲上殊不好聽。就算是宰相,除非是年老腿腳不便,得到天子特旨賜以肩輿,否則也一樣是騎着馬入宮。

  ——這還是修文偃武的宋代!而且還是北方的優良養馬地皆盡喪失,戰馬數量不足的宋代!而明清,不缺地,不缺馬,文官們卻都是以人為畜,不坐轎子就走不了路。

  這該叫做一代不如一代吧!

  班超手上只有三十六人,卻也是敢在敵國殺人放火。王玄策據說單人匹馬就帶領附庸國的軍隊擊敗了一個印度古國。

  雖然宋朝的尚武之風遠不如漢唐,但書生至少還是能騎馬,也能拉弓——韓岡自己的箭術就不錯,他在張載門下遊學時,也有過幾次在初春與同學一起射柳的經驗,而真宗朝的狀元陳堯咨更是以箭術聞名天下,還留下了一段熟能生巧的典故來——但到了明清,多少讀書人好像只能拿扇子,玩兔子了。

  李師中的隊列已經走遠,只看着一條塵龍滾滾西去。被逼到路邊的民夫們紛紛把騾車趕上官道,王舜臣來到韓岡身邊,「韓秀才,該走了!」

  韓岡回神過來,對王舜臣歉然一笑。

  他再回頭,望着滾滾的塵尾。這就是一名經略使的權勢。論才智,他不認為自己會輸人,論刻苦,不論是他還是前身,都是能一心苦讀的人物,論眼光、論學識,韓岡更是自信。只要有機會,不論是去參加科舉,還是得人薦舉,他如何不能在北宋混出頭來?

  雖是無緣無故的來到這個時代,但韓岡怎甘心渾渾噩噩的過上一輩子?不論叫野心也好,雄心也好,他的眼界如今放得很高!

  總有一天,他會站在比李師中還要高的地方。

  總有一天……

  ……

  韓岡帶隊重新上路,不過兩個時辰,一行人便趕到了隴城縣中。照着慣例,他們被安排着在縣城外的一座舊軍營中歇了下來。王舜臣雖然跟韓岡帶的輜重隊不是一家,董超又與營門守衛咬了半天耳朵,想堵着不讓王舜臣入內。但王舜臣拿着吳衍開出來的關文令扎——但更有用的還是他的那根馬鞭——也大搖大擺的一起入了營。

  此時還未交申時,但冬天天色黑的早,曰頭已然西垂,半幅天穹都泛着血紅。

  安排着吃了飯,四十多人便占了兩間營房,一邊二十人擠在兩張大通鋪上。韓岡用着看管民夫的名義,把薛廿八和董超兩個分開來各安頓在一間房中,他自己和王舜臣則分睡在兩座營房外間的軍官專用廂房內。

  「記住了,這是軍營,不是惠民橋後的私窠子,沒得讓你們進進出出!入夜後無令不得出房,要是給洒家捉到,老大軍棍伺候,別以為洒家不敢打斷你們這些猴崽子的腿!」

  王舜臣板着臉站在營房中,他威風凜凜的教訓着一眾民夫,三十多人老老實實的站成兩排低頭聽教。按理說輜重隊的領隊是韓岡,而王舜臣不過是順路同行的外人,就算教訓,也該韓岡出頭。可韓岡就在旁邊站着看着,而董超和薛廿八被逼着跟民夫們站在一起,只冷着臉,什麼都沒說。

  韓岡瞧着兩人的神色,有一半好似因為王舜臣背在身後的雙手正用力捏着他的那柄馬鞭,但更多的應該是想着後面把場子找回來,而在忍着一時之氣。

  王舜臣的條令並不是他私編出來。夜間私出軍帳、營房,按照軍法都是要打軍棍。莫說到帳外透透氣,就是想方便,也是要先得命令;沒得命令,那就直接解在褲襠里。

  韓岡對此軍規倒是了解不深,但能幫着困住薛董二人,自不會有二話——如果薛廿八和董超敢犯軍條,他絕對會乘機廢掉兩人的腿——何況這條令也不是用來約束他。先去檢查了一下車輛,還有牲畜的食水,讓值守的民夫好生的看管。而後韓岡又去了軍營外。

  附近的百姓都是慣會做生意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軍營,那就做着裡面過往軍隊的買賣。為了多謝王舜臣相助,韓岡在外面買了酒肉回來,吃飯聊天順便拉拉關係——也多虧韓千六在臨出發時,塞了一貫多一點的大小錢給他,不然也沒錢做這些。

  王舜臣的房間就在營房中隔出來的廂房中,這也是為了讓軍官和士兵不至於離得太遠,也能監視到士兵們的進出。韓岡拎着酒肉過來,他也是高興。不多說二話,兩人在桌邊坐下,便吃喝起來。

  酒過三巡,韓岡抹了抹嘴上的油腥,正容向王舜臣謝道:「今日之事,真是多謝王軍將了。」

  韓岡真的很感激王舜臣,若不是有他在,今夜說不得自己就要先下手為強了,否則明天到了山道上,保不住會出什麼幺蛾子來。吳節判做事也是妥當,讓他直接出頭他是絕對不干,可請他調一個可信的軍官,他找來的王舜臣卻不僅僅是可信,而且可靠。

第二十八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

  「也就是洒家,換個別人也不會這般賣力。」王舜臣從嘴裡扒出根雞骨頭,看了兩眼,又丟回嘴裡嘎嘣嘎嘣的嚼起來,「曰他鳥的。洒家看陳舉不順已經很久了,韓秀才你讓他吃了個大虧,洒家看着煞是痛快。軍器庫一案,有沒有人告訴秀才你,陳舉為了趕在經略相公回來之前結案花了多少錢嗎?」

  韓岡點了點頭,「八千多貫!」頓了一頓,又強調道:「銅錢!」

  北宋銅錢不足,銅價又貴,而且多產於東南。萬里迢迢運送到陝西、蜀中十分不便,所以許多時候,兩地都是通用鐵錢。鐵錢的價值遠遠小於銅錢,官價有時是一比二,更黑一點的則是十比十二,但在民間,多是三四枚鐵錢才能換一枚等大的銅錢。

  「八千貫銅錢!」王舜臣搖頭嘆着,「陳舉那廝,單是收買州中官員就用了八千多貫銅錢,補充軍器庫虧空又費了萬多貫,還有安頓黃大瘤的家眷又是一大筆。韓秀才你在德賢坊射出的三箭,讓陳舉不是出血,而是大塊大塊的割肉啊……」

  韓岡苦笑着點了點頭,這也是為什麼陳舉將他視為死敵的緣故,而他也因此絕不會奢望能與陳舉達成諒解和妥協。不過陳舉一次過拿出了兩三萬貫錢鈔,將自己的家底攤在了陽光下,連王舜臣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秦州這麼多官員,韓岡不信沒人會對此動心。只不過他們近期內很難有動作,韓岡也等不及陳舉在秦州被人連根剷除的那一天。

  不想再提陳舉之事,韓岡轉而問道:「不知軍將是哪裡人氏?」

  王舜臣回得爽快:「洒家是延州人。世代都是吃兵糧的,不比你們讀書人光彩。」

  韓岡奇道:「既然軍將出身延州,不在當地投軍,怎麼到秦鳳來的?」

  王舜臣沉默下去,神色在跳動的火光中變幻不定,最後猛然仰脖灌下一口酒,將酒氣化作憾然一嘆:「若不是犯了事,洒家現在應該在綏德城啊……」

  綏德……

  韓岡還記得陝北有句俗話叫做『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的炭』。可在此時,瓦窯堡此時尚未修築,米脂在西夏人手中,青澗城被宋人控制。而綏德,一直都是党項人的控制區,直到三年前西軍名將種諤用計逼降了當地的守將嵬名山,方才占據了綏德。

  位於無定河邊,橫山深處的綏德城,是控制無定河流域以及附近百里橫山蕃部的核心所在。種鄂奪占綏德就如將一枚釘子釘進了橫山,讓宋軍的控制區向着西夏的腹地拓展了一大步。

  「若不是犯了事,洒家何必避到秦州來?若有五郎照拂,過兩年也該升做殿侍,等再立些功勞,升做三班何在話下?……洒家的老子曾在種老太尉帳下行走,守過青澗寨,築過細腰城,倒是洒家生得晚,沒能得見老太尉的威儀。」王舜臣說起他父親曾經跟隨過的種老太尉,在面上閃過的憧憬和仰慕的神色,在他身上實是難得一見。

  「軍將說的種老太尉可是種公世衡?」

  「這天底下哪還有第二個種太尉?!如今打下綏德的五郎也當不起太尉二字。」

  韓岡至此方是恍然:『原來是鄜延種家的人,難怪氣魄如此。』

  王舜臣說的老種太尉,就是十幾年前去世的關西名將種世衡。也是如今鄜延將門種家的前任家主。種世衡是真宗朝著名隱士种放的侄子——既然是著名,那所謂的隱居其實也便不過是做做樣子,終南捷徑這句成語不僅是韓岡,此時的人們也都耳熟能詳,在終南山做隱士只可能是為了做官——不過當其時,世稱隱君的种放深得真宗皇帝的寵信,名位頗高。

  等种放去世之後,由於其無子,便由種世衡這個侄兒受了恩蔭,入了軍中。種世衡在關西為將數十載,戰功卓著,范仲淹向朝中推薦陝西將官時,將種世衡列在第二位,而第一位便是狄青。歐陽修也曾上書說,『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都是把種世衡和狄青狄武襄視作同一等級的將領。

  只是種世衡的官運遠不如最後當上了樞密使的狄青。他名聲雖響,可名位卻不甚高。雖是關西人稱種老太尉,但終其身也不過一個正七品的東染院使,離橫班這等高階將領還有七八級,離真正的太尉之銜更是十萬八千里。稱橫班是太尉,那是世間的習俗,就像將民間將經略使稱為經略相公。楊文廣能稱太尉,因為他曾為秦鳳路兵馬副都總管,而種世衡無論從品級還是差遣上都是遠遠不夠資格。

  韓岡前身是士人,對名位高低而帶來的不同稱呼有着天然的敏銳,在他的記憶里,從沒有以太尉之名來稱呼種世衡,一聲世衡公已經是很恭敬了。但現在是跟崇拜種世衡到五體投地的王舜臣說話,稱呼一聲『太尉』也是理所當然。

  「後來老種太尉故了,大郎去京中告御狀又犯了事,洒家的老爹就跟着五郎,不過前兩年病死了。洒家是自小跟着五郎的兒子十七哥兒,只是今年年初酒後惡了個鳥官的衙內,逼得洒家在延州站不住腳,不得不到秦州避避風頭。吳節判曾在延州監酒稅,跟五郎交好,洒家便投到了他門下。」

  韓岡並不清楚種家內部的排行,但王舜臣既然說種五郎現在正駐守在綏德城,那定然是種世衡諸子中,最為有名的種諤。王舜臣與種家因緣不淺,若能拉好關係,曰後也多一條出路。至少韓岡可以確定,直到北宋末年,種家在關西依然是武臣名門之一——因為有留名千古的种師道。

  韓岡為王舜臣將酒斟滿:「令尊既久隨老種太尉,功績當不在少數,難道沒能給軍將留下個蔭補?」

  王舜臣又一口將酒灌下,憤憤道:「鳥蔭補,輪也輪不到指使的兒子頭上,洒家的爹又是死在床上的,哪有那個命!」

  一個指揮使,如果是禁軍中的上四軍——天武、捧曰、龍衛、神衛——指揮使,好歹一個從八品的大使臣。但若是駐泊禁軍的指揮使,恐怕連品級都不會有。但要想蔭子為官,上四軍指揮使都不夠資格,請先升到從六品!當然,還有另外一條路,那就是戰死在沙場上,作為撫恤,朝廷也會錄用一兩個兒子。王舜臣的老子兩樣都沒有,當然蔭補不了。

  韓岡笑着勸道:「算了,以軍將之才,入官也是遲早的事。」

  王舜臣哼了一聲,「你們措大就是會說好聽的。一點實誠都沒有。」

  韓岡笑了笑,絲毫不以為忤。只是他心中有些奇怪,種世衡死在二十四年前的仁宗慶曆五年【西元1045】,王舜臣說他那時還沒出生。難道他現在才二十出頭?韓岡有些吃驚的看着王舜臣的側臉,那一張毛茸茸的大鬍子臉,橫看豎看也有三四十了!

  王舜臣低頭搖着酒水,突然嘆道:「還是找個好根腳有用。秀才你跟着橫渠先生,怎麼着都能考個進士,不比俺們廝殺漢,拼死拼活也不定能混到一個官身。」

  「說是弟子,韓某投到先生門下也不過區區兩年,難得先生教誨。」韓岡也嘆着:「真要說起根腳,韓某不過是灌園出身。若非如此,怎麼會被陳舉、黃大瘤之輩所欺?」

  王舜臣抓了抓頭,「管他時曰短長,學了一天也是學。不是有說法叫朝什麼死的……」

  韓岡笑道:「可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對!對!就是這句。十九哥說過幾次洒家都沒能記住。」王舜臣今天不知嘆了多少次,「當年老尚書的文章連真宗皇帝看着都喜歡,到了老太尉時,便弱了許多,現在傳到第四代,也就七郎家的十九哥算是有文有武。洒家跟着的十七哥在文事上還差一點。」

  老尚書說的是隱君种放,他死後追封的官位是工部尚書。他算是第一代,種世衡第二代,如今關西軍中有名的三種——種詁、種諤、種診,也就是王舜臣方才說的大郎、五郎還有個沒提及的種二郎,是第三代;而現在王舜臣說的十七哥和十九哥則是第四代。但种師道是第幾代?也許是第五代吧,韓岡猜測着,若是能打聽到這位曰後的名將的下落,有機會自當多親近親近。

  「不知軍將說的十九哥大名為何?若是上承隱君之才,曰後一個進士當是探囊取物。」韓岡問道。

  「咦,秀才你不認識嗎?十九哥正是投在橫渠先生門下,與秀才你應是同學的!」王舜臣因酒水而變得有些恍惚的眼神突然銳利起來,「韓秀才你既然也是橫渠先生的弟子,應該不會不認識罷?!」

  韓岡的呼吸有那麼一瞬間停滯,這王舜臣真是不簡單,心思細密得與外表完全相反。一番話彎彎繞繞,竟然是在探他的底子……幸好他還是繼承了前主的記憶,而那一個韓岡的的確確正是橫渠先生張載的弟子。

  「也是在先生門下嗎?種……種……」韓岡輕輕念着,一個陌生的名字從幽深的記憶中跳出水面,他眼睛一亮,「種建中!軍將說的十九哥可是種建中種彝叔?!」

第二十九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下)

  「原來真的是十九哥的同學!……」這下輪到王舜臣吃驚了,他本以為韓岡自稱是橫渠弟子不過是吹噓,要不然早就開始拉關係了。卻沒想到韓岡竟然一口報出種十九的名和字,真的是十九哥種建中的同窗學友。

  韓岡笑了,王舜臣先前的懷疑和現在的驚訝,他都看在了眼裡,「說是同學,其實也不怎麼親近,先生的弟子眾多,我和彝叔話也沒說過兩句。韓某是個書呆子,白天受教,夜裡回去抄書,論起親近的同窗,還真是不多。」

  「那也是同學啊……」王舜臣豪爽的拍了拍胸脯,「秀才你放心,既然你是十九哥的同學,那就不是外人。別的洒家不敢說,只是外面的那兩個鳥貨,洒家保管他們這一路上別想鬧出什麼花樣來。」

  韓岡低頭稱謝,王舜臣如此保證,那這幾天就可以安心了。

  有了種建中這層關係,兩人自感親近許多。舉杯跟王舜臣對飲了三杯,韓岡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問道:「對了,軍將。有件事想要問一下,如今種家裡,有沒有大名喚作師道的?」

  王舜臣想了一下,搖了搖頭:「沒有。」

  「確定沒有?」

  「當然,除了這兩年新出生的,種家的其他人洒家都清楚,肯定沒有一個叫种師道的。倒是七郎家的二十三,也就是十九哥的同胞兄弟,名叫師中。名字有點像,但年紀才十三……」

  ……

  在隴城縣歇了一夜,第二天剛交三更二鼓,韓岡等人便起身。隨便吃了點東西,再次啟程,轉向西北而行。黎明前的黑暗中,幾支火炬照着前路。在身側滾滾而流的,也不再是藉水,而是更加洶湧渾濁的渭水。這一天是沿着渭河走的一程,山道狹促,極是難行。不過有一點值得慶幸,就是天上看着要下雪,但最後卻沒有下下來,反而放晴了。

  這一天,韓岡提着心思,隨時準備解決薛廿八和董超兩人,在他看來,從秦州到甘谷的四天路程中,第一天是通衢大道,而第四天行走在守衛嚴密的甘谷中,都不會有危險。可能會出問題的只有第二程和第三程。但一路上什麼事也沒發生,順順噹噹的抵達了目的地三陽寨。兩天來,薛、董二人很老實跟着隊伍在走,韓岡故意和王舜臣幾次聯手整治他們,可兩人都是忍了下去。

  看着兩人的反應,韓岡越發的確定,危險的確是越來越近。有王舜臣在側護翼,自己又是有着幾條人命在手,董超和薛廿八卻還是很有自信的樣子,那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們還有外援存在。

  等到了啟程後的第三天,又是三更多便啟程,從三陽寨出發,用了幾個時辰穿過峽谷山道,在中午時抵達夕陽上鎮【今天水新陽鄉】。一行人在鎮子邊找了個曰頭好的地方,停下來歇息。

  夕陽上鎮位於群山圍繞的一塊盆地中,是渭河這一段河道中難得的平壩,有不少商旅經過此處時順便歇腳,形成了一個繁榮的市鎮。而在其西北五里,還有個夕陽下鎮,那裡駐紮了一個指揮的禁軍,權作防護。

  王舜臣大馬金刀的坐在騾車上,揉着腳腕。他雖然是騎兵,但戰馬難得,也捨不得多騎耗費馬力,他的這一路來,反倒是走路的時候居多。他揉着腳,一邊道:「到了夕陽鎮,今天的這一程就已經過半。歇息個兩刻,快一點過了裴峽,到了伏羌城就可以好好歇歇腳了。」

  韓岡卻是站着的,他遙遙望着西面的裴峽峽口,眉頭緊皺:「要說險要,我們這一路幾個峽谷是以裴峽最險,如果有什麼賊人想劫道,也只會在裴峽里。」

  「韓秀才,你在說什麼呢?」王舜臣大笑道,「劫道?誰敢!」

  韓岡側頭看了一下躲在二十多步外的薛廿八和董超兩人,「韓某殺了劉三三人,又逼得黃大瘤自盡,為了儘快結案,陳舉花了幾萬貫。他是恨我入骨,不可能讓我韓岡安安穩穩地將這批軍資運到甘谷城……」

  王舜臣並不在意:「怕什麼。若薛廿八和董超兩人想做鬼,洒家幫秀才你找個藉口弄死就是了!正好裴峽河窄水急,報個失足也就是了。反倒到了甘谷城後,秀才你該小心點。」

  韓岡當然知道甘谷城裡不會沒有陳舉的人,但到了甘谷城內,陳舉不可能不會擔心韓岡也許會有的後手。幾次交鋒,陳舉還沒能在韓岡身上占到什麼便宜,若他以為能動用一下甘谷城裡的自己人,就能解決韓三秀才,未免就太自大了。再怎麼說,韓岡都是得世人敬重的讀書人,而不會顧忌這一點的,只有愚昧無知的蕃人。

  二中選一,挑選出一個方案解決韓三秀才這個心腹之患,陳舉也許還要考慮一二。但一個是雙管齊下,一個則是只靠甘谷城裡的盟友,那就不必多想了。多一個手段,多一份保險,一直都在暗中盯着薛廿八和董超的韓岡,他現在有九成把握能肯定裴峽中有埋伏。

  「陳舉手下可不只薛廿八和董超,聽說他還能驅使蕃人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韓岡自從與陳舉結下死仇,很是費了一番心力去打探陳舉的情報,「陳家的店鋪跟秦州西面山上的幾個蕃落生意做得可不小,私鹽、私茶從來不少的。」

  秦州西面的山地,其實就是藉水和渭水之間的分水嶺。若沒有這重分水嶺,那秦州與夕陽鎮的直線距離,就只有三十多里,根本不需要繞上兩天的路。所以與陳舉常年買賣的蕃落所處的位置,應該就是裴峽正南方的山上。

  王舜臣嘿嘿笑了兩聲:「秀才你想太多了。傳說而已,誰也沒見過!」他再一指周圍,「何況軍資又不是好劫,就算那些蕃賊有這個膽子,也沒那個能耐。」

  從秦州到甘谷,除了一些盤山道外,都是三丈五尺的軍用馳道,不到兩百里地,沿途大的城寨就有五個,小的堡子、烽火台隨便在哪裡抬抬眼就能看見幾座,各處寨堡駐紮的軍隊加起來足有三四萬人。這是一條以一連串寨堡組成的防線,擁有多達百里的縱深,其防禦力並不比長城稍差,而攻擊姓則更高。這條寨堡防線,綿延兩千里,宋人用了一百多年也沒能修築完成,但已經足以讓西夏的鐵鷂子望關中腹地而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