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盪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 - 第21章

吳曉波

趙子貞 1932

鄭觀應 前言、1875、1884、1894、1905、1911

鄭謙 1924

鄭孝胥 1905

鄭友揆 1915

鄭振鐸 1924

周恩來 1919、1927

周金箴 1905

周學熙 前言、1900、1915

朱葆三 1905、1911、1919、1924

朱學勤 前言

朱翼甫 1884

朱執信 1915

鄒容 1905

左宗棠 前言、1870、1884





由於本書所用圖片涉及範圍廣,部分圖片的版權所有者無法一一取得聯繫,請相關版權所有者看到圖書後,與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聯繫,以便敬付稿酬。

來信請寄:杭州市下城區紹興路538號浙江三立時代廣場19樓

郵編:310010

電話:0571-86535637

[1][法]白吉爾著,張富強許世芬譯,《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美]費正清等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相關史實見《激盪三十年·上卷》(吳曉波著,中信出版社出版)中的1978年章節。

[4]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輪船「克萊蒙特」號,是美國工程師羅伯特·富爾頓和發明家利文斯頓於1807年在紐約建造的,比「黃鵠」號早了將近60年。

[5]本書創作於2009年,中國經濟總量在2011年超過了日本。

[6][日]吉田茂著,李杜譯,《激盪的百年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見《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

[8]「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說法,最早出現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二日《萬國公報》第75卷中的《救時策》,作者是《萬國公報》主編、格致書院教習沈毓桂,張之洞在三年後的《勸學篇》中引用,從此廣為人知。

[9]辜鴻銘著,《中國人的精神》,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0]梁啓超著,《李鴻章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11]轉引自1862年5月5日奏摺,載《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5。

[12][美]史景遷著,黃純艷譯,《追尋現代中國:1600~1912年的中國歷史》,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史景遷著,黃純艷譯,《追尋現代中國:1600~1912年的中國歷史》,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年版。

[14]盛宣懷相關資料基本出自《盛宣懷檔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下文不再一一註明。

[15]「海關」之名倒是早就出現了。在明清的行政體系里,一直有一個叫「市舶司」的衙門。1685年,康熙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其中,江海關就設在上海松江府。1757年,乾隆發布「口岸定於廣東,洋船不得再赴浙省」的上諭,從此確定「一口通商」的政策。因統治者以閉關拒外為目的,所以那些海關與日後的海關職能有很大區別,不可同日而語。

[16]經濟學家楊小凱應朱學勤之請,給《百年中國史》寫一章「中國百年經濟史」。為了累積背景材料,他寫下了讀史筆記《楊小凱: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首發於愛思想網楊小凱專欄http://www.aisixiang.com/thinktank/yangxiaokai.html。

[17][英]赫德著,《赫德日記:1835~1911》,上海圖書館影印版本。

[18]黃逸峰等著,《舊中國的買辦階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在這個榜單上有6個中國人,除了伍秉鑒,其餘5人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劉瑾和民國時期的「官商」宋子文。

[20]轉引自[美]高家龍著,《中國的大企業:煙草工業中的中外競爭(1890~1930)》,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21]出生於奧匈帝國的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是「創新理論」的提出者。在他看來,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商業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企業家從事的工作,就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22][美]郝延平著,李榮昌等譯,《十九世紀中國的買辦——東西間橋樑》,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版。

[23]洋行是指外國資本在中國開設的貿易商行或代理行號的通稱。在早期,它也從事銀行業務,歐美人稱之為公司(company),日本人稱株式會社。

[24][美]劉廣京著,《唐廷樞之買辦時代》,載台北《清華學報》1961年6月號。

[25]盛宣懷,字杏蓀,尊稱杏翁。

[26]鄭觀應著,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鄭觀應的相關資料均引自《鄭觀應集》,下文不再一一註明。

[27]據白吉爾的計算,到1920年前後,洋行總數為9511家,買辦人數超過10萬人。

[28]羅爾綱著,《清季海軍經費移築頤和園考》,載台北《大陸雜誌》1952年第4卷第10期。

[29]容閎著,《西學東漸記》(《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嶽麓書社1985年版。

[30]中國銀行的前身就是1905年成立的戶部銀行,1908年改為大清銀行,行使中央銀行權力,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2月,更名為中國銀行。

[31]需要註明的是,即便官商盛宣懷接管後,也一樣如法炮製,一邊以國家為名辦企業,一邊搞了一大堆私人公司斂聚財富,這一陋習一直延續到民國一代的宋子文、孔祥熙。中國官僚企業家的職業道德和官商文化的惡劣令人感慨。

[32]吳佐清著,《中國仿行西法紡紗織布應如何籌辦俾國家商民均獲利益論》,陳忠倚編,《皇朝經世文三編》,卷26。

[33][日]大野健一著,臧新遠譯,《從江戶到平成:解密日本經濟發展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34]「紅頂商人」:依清朝官制,二品以上官員戴紅頂子,三品以下都是藍頂子。胡雪岩,名光墉,字雪岩,以字行世。他的官銜是江西候補道,為正四品,朝廷又「破格」賞他布政使銜,為從二品,因此可以戴紅頂子,有了「紅頂商人」的名號。此謂後來通稱官商,或有官家背景的商人,有貶義。

[35][美]郝延平著,陳潮、陳任譯,《中國近代商業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6][美]劉廣京著,黎志剛譯,《中英輪船航運競爭,1872~1885》,載《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版。

[37]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38]轉引自[美]托馬斯·科斯納著,《資本之城》,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9]1919年,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第一次撰文介紹馬克思主義。1938年,王亞南翻譯出版《資本論》。

[40]《世界軍事年鑑》編委會編,《世界軍事年鑑》,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版。

[41]轉引自辛向陽等著,《百年恩仇:兩個東亞大國現代化比較的丙子報告》(第1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版。

[42]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3]除了《盛世危言》之外,另一本很轟動的維新書籍是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嚴復是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讀於福州船政學堂,後被公派到英國留學,他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十分讚賞。1898年,他翻譯出版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寫於5年前的一本著作《進化與倫理》,並定名為《天演論》。該書所提出的「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進化理論應和了當時救亡圖存的國民情緒。

[44]張謇著,《大生紗廠股東會宣言書》,《張謇全集》第3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張謇的相關資料基本出自《張謇全集》,下文不再一一註明。

[45]李鴻章在上海楊樹浦創辦機器織布局時,就要求「酌給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飭行通商各口,無論華人洋人,均不得於限內另自紡織」。開平礦務局開辦時,他也規定距唐山10里內不准他人開採。

[46]《關冊》(中文本),1905年,鎮江口。

[47]馬敏著,《過渡形態: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構成之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48]汪敬虞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海圖書館影印版。

[49][美]威廉·羅伊著,《社會化資本:美國大公司的崛起》,1997年版。

[50]中國通商銀行:1897年5月在上海外灘6號開業,實收資本金250萬兩,100萬兩來自盛宣懷主管的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78萬兩來自李鴻章等官員投資,其餘為商股;民國成立後,日漸衰落;1934年,在上海各大銀行中排名第15位;1935年,被國民政府收編;1949年,新中國政府接管;1952年,公私合營。

[51]梁啓超,《現政府與革命黨》,載《新民叢報》,1907年。

[52]賠款數字是按當時中國人口約為4.5億人來計算的,每人被攤派1兩銀子,以此作為對中國人民的處罰。

[53]吳永口述,劉治襄筆錄,《庚子西狩叢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吳永是李鴻章的幕僚,這段話源自李鴻章寫給他的信。

[54]梁啓超著,《李鴻章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55]李鴻章另有一首《二十自述》詩:「蹉跎往事付東流,彈指光陰二十秋。青眼時邀名士賞,赤心聊為故人酬。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漚。久愧蓬萊仙島客,簪花多在少年頭。」

[56]胡佛後來又在中國待了不少年。1904年,他還曾向南非斯互金礦輸出華工,收取了43萬銀元的佣金。至此,他成為美國第一個在中國發財的百萬富翁。1913年,胡佛攜大量財產返回美國,在舊金山開設了自己的公司,成為商界知名人士。從1921年開始,他當了8年的商務部長,1928年11月6日,當選為美國總統。

[57]周學熙著,《東遊日記》,1903年7月。

[58]周叔媜著,《周止庵先生別傳》,民國自印本。

[59]曹禺著,《曹禺自述》,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年版。

[60][法]托克維爾著,馮棠譯,《舊制度與大革命》,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61][美]費正清等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62][日]松本龜次郎著,《中華民國留學生教育沿革》,載《留東學報》第1卷第4期,1935年。

[63]楊杏佛著,《五十年來中國之工業》,《東方雜誌》1912年第7期。

[64]張忠民著,《艱難的變遷——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65][美]費正清等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66]吳樾臨行前,與安徽同鄉陳獨秀、趙伯先等人,密謀於蕪湖科學圖書社小樓上。三人為爭北上任務,扭打成一團。吳問:「舍一生拼與艱難締造,孰為易?」陳答:「自然是前者易,而後者難。」吳曰:「然則,我為易,留其難以待君。」議遂定,飲酒悲歌,以壯其行。陳獨秀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並當選第一任總書記。

[67]老娘舅,上海俚語,對那些有威望、善於調停糾紛的年長者的俗稱。

[68]工部局:存在於上海租界的一個不受中國法律管制的市政機構,1854年,由英、美、法三國租界聯合組成,由7人選舉產生「工部局」(Shanghai

Executive

Committee)董事會,中文譯成上海市政委員會或上海市政廳。它擁有租界的管理權、行政權、對人的管轄權以及徵稅權。

[69]另據白吉爾在《中國資本主義的黃金年代》一書中的統計,到1911年,全國有商會794個,教育會723個,各省的咨議局和各縣的自治會更是不勝枚舉,其主持者大多為新式商人。

[70]吳玉章著,《辛亥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60年版。

[71]張一麐著,《擬復張季直殿撰》,收錄於《心太平室集》。

[72]侯宜傑著,《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3]晚清求變風潮激發了一代青年人的革命熱情。1911年春,17歲的湖南湘潭縣韶山沖農村青年毛澤東赴省城長沙求學,臨行前寫下此詩。48年後,他再回韶山,已成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領袖。

[74]郵傳部是清政府於1906年11月6日(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設立的中央機構,總管郵政、船政、鐵路、電政事務。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郵傳部改為中華民國交通部。

[75]童子諒著,《湘路新志》,湘路集股會出版,1911年版。

[76]辛亥革命成功後,鄧孝可任四川軍政府的鹽政部長。他的弟弟鄧孝然繼承父業,專心商事。鄧孝然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外孫,就是當世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吳敬璉。

[77][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著,吳瓊譯,《西方的沒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

[78]轉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