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第七章 · 1 線上閱讀

十年後,那種羈絆仍舊沒有絲毫放鬆的跡象。這些年來,青年們上了戰場,人類登上了月球,總統們上任的上任,辭職的辭職,遇刺的遇刺。放眼美國,無論是底特律、華盛頓還是紐約,都有人群湧上街頭,任何事情都能讓他們怒不可遏。世界上的一批國家競相分裂或崩潰:北越、東柏林、孟加拉。毀滅與消融無處不在。然而,對於李家人而言,他們之間的連結卻越來越緊密,是莉迪亞把他們捆在了一起。

詹姆斯每天從大學開車回家——他年復一年地教着美國牛仔課,講義上的每個詞都爛熟於心——順便回想一天中的瑣事:兩個小女孩在街角跳房子,看到他的車在紅燈前停下來,就朝車上扔鵝卵石;斯坦利·休伊特問他春卷和蛋卷的區別;他經過艾倫夫人家門口,她沖他露出假笑。只有回到家看到莉迪亞的時候,他心頭的那點苦澀才能消散。因為有了她,他想,一切才變得不同。換作莉迪亞,她會對朋友說:「別傻了,斯坦,我又怎麼知道?」她既沉着又自信。她會說:「下午好,薇薇安。」然後用她大大的藍眼睛直視着她的鄰居。這些幻想越來越讓他難以自拔。

每天,當瑪麗琳打開速凍派的包裝或者給索爾斯伯利牛排解凍——她拒絕做飯,全家人默默地接受了這一點,這是換來她重新出現所付出的代價——的時候,她都會暗自籌劃,再給莉迪亞買些什麼書,科學展覽,暑假輔導班。「只要你感興趣,」她每次都這樣告訴莉迪亞,「只要你願意。」她每次都是真心徵求女兒的意見,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亞注意到了。「是的。」她說,而且,她每一次都會說「是的,是的」。聽到這兩個字,她母親的呼吸才會恢復正常。洗衣服的間隙,瑪麗琳會把當天的報紙從頭到尾讀一遍,一欄接着一欄——她看到了希望之光:耶魯大學收女生了,然後,哈佛大學也收了。美國人逐漸學到了幾個新詞:反歧視行動;平權修正案;女士。瑪麗琳在心中用金線為莉迪亞編織了一個華麗的未來,她相信女兒也希望擁有這樣的未來:莉迪亞穿着高跟鞋和白大褂,脖子上掛着聽診器;莉迪亞站在手術台前,周圍的一圈男人敬畏地觀摩她嫻熟的技術。對瑪麗琳而言,每過一天,這個未來仿佛都變得更加真實了一些。

每天內斯都會安靜地坐在晚餐桌前,他父親和莉迪亞談論她的朋友,她母親則詢問莉迪亞當天的學習情況。等到他們轉過頭,履行責任般問起他的時候,他的舌頭已經打了結,因為他父親——他想起了被父親踢壞的電視,還有自己挨的那一巴掌——不會想聽他講什麼宇宙空間之類的東西,而這些是內斯閱讀和思考的全部。一有時間,他就在學校圖書館尋找相關的書籍:空間飛行,天文動力學,燃燒,推進,衛星。聽兒子結結巴巴地回答幾句之後,他父母的聚光燈重又打回到莉迪亞身上,這時,內斯就順勢退回自己的房間,繼續看他的航空雜誌,他像偷藏色情讀物一樣把它們儲存在床底下。他不介意這種持久不變的「日食」狀態。每天晚上,莉迪亞都會去敲他房間的門,顯得既安靜又可憐。他知道她沒有說出口的話是什麼,它們的核心內容是:別鬆手。莉迪亞走開之後——去苦思冥想家庭作業或者準備科學展覽——他會把望遠鏡筒伸出窗外,遙望夜空中的群星,探尋那些他將來有一天可能會獨自前往冒險的地方。

莉迪亞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儘管她不願意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着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着心底不斷湧起的苦澀泡沫。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約翰遜、尼克松和福特上台又卸任。莉迪亞的身材變得苗條修長;內斯個子長高了。瑪麗琳的眼角出現了皺紋;詹姆斯的兩鬢掛上了銀霜。莉迪亞知道她父母不顧一切地想要得到什麼——儘管他們並沒有說出來。她發現,似乎只要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換取他們的快樂。因此,她利用暑假學習代數,穿上連衣裙參加初級舞蹈班,報名旁聽大學的生物課,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都有課。整個夏天忙個不停。「是的,是的,是的」。

(那麼,漢娜呢?他們把漢娜的搖籃搬進閣樓上的臥室,那裡堆放着他們不再想要的東西,甚至等漢娜長大一點之後,他們也會時常忘記她的存在——比如有天晚上,瑪麗琳在餐桌上擺了四個盤子,直到漢娜來到桌邊,她才意識到少拿了一個。漢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這個宇宙中的位置,她從安靜的嬰兒成長為善於察言觀色的小孩:她喜歡躲在角落和柜子里,還有沙發後面、桌布底下,退出家人的視野和腦海,從而確保家中的領土劃分不會出現絲毫的變動。)

現在,距離那可怕的一年,已經過去了十年,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其他人而言,1976年也並非尋常的一年,這種反常在那個出奇寒冷的冬天達到了頂峰——報紙的頭版赫然印着《邁阿密下雪了》這種標題。十五歲半的莉迪亞剛開始放寒假,再過五個月,她就死了。那年十二月,她獨自待在屋裡打開書包,拽出一張物理試卷,卷子頂端用紅筆寫着「55」。

生物課一上來就非常難,不過,通過死記硬背「界」 「門」「類」這些概念,她通過了最初的幾次測驗。接着,課程變得更難,但她還算幸運,坐在她右邊的男孩學習努力,字寫得很大,而且從來不遮擋試卷上的答案。「我女兒,」那年秋天,瑪麗琳對伍爾夫太太——也就是伍爾夫醫生——說,「是個天才,在一門大學課程的考試中得了A,她也是那個班裡唯一的女孩。」正因如此,莉迪亞從未告訴母親,她並不明白什麼是克雷伯氏循環,也無法解釋有絲分裂的原理。當母親把大學發來的成績單裝進相框裡的時候,莉迪亞把它掛在自己房間的牆上,假裝在微笑。

生物課之後,瑪麗琳又提出了新的建議。「今年秋天,我們直接讓你選修自然科學。」她說,「搞定了大學生物課,我相信高中物理也不在話下。」莉迪亞知道,這是母親最喜歡討論的話題,她只能點頭稱是。「你會遇到年紀大的學生,」她父親說,「認識一些新的朋友。」他眨眨眼,想起在勞埃德學院,「年紀大」意味着「更優秀」。然而,高二的學生們只和他們自己的同學說話——要麼對法語翻譯作業的答案,要麼背誦當天下午將要測驗的莎士比亞劇本。他們對莉迪亞僅僅是以禮相待,臉上帶着本地人漠然的和藹,把莉迪亞當成外國人一樣。至於那些物理應用題——兩車相撞、打出的炮彈、冰面上側滑的卡車什麼的——她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答案。轉彎中的卡車上裝載的賽車、旋轉的過山車、鐘擺和砝碼……這些東西如影隨形地跟着她,她越想越覺得它們沒有意義。為什麼賽車會掉下來?為什麼過山車會脫軌?當她試圖搞清楚為什麼的時候,仿佛看到地心引力竄了出來,把所有的車一連串地拽下去,仿佛扯着一條帶子。晚上讀書的時候,那些方程式——摻雜着小寫的k和大寫的M,還有希臘字母Θ——似乎變成了長滿尖刺、密密麻麻的荊棘。書桌上方,母親送給她的明信片上,愛因斯坦朝她吐着舌頭。

她的測驗得分越來越低,看上去就像一張詭異的天氣預報圖表:九月份90,十月份85,十一月不到75,聖誕節前60左右。上一次考試,她得了62分,算是及格,但是差點不及格。下課後,她把卷子撕成小塊丟進三樓廁所,然後才回家。現在,她考了55分,儘管凱利老師沒在卷子上寫「F」,但她還是不敢正眼去看那觸目驚心的紅色分數。她把這張卷子塞進儲物櫃藏了兩周,放在一摞教科書下面,仿佛代數、歷史和地理課本的重量合起來會把它壓死一樣。凱利老師向她提過她成績下降的事,暗示說,他可能會親自給她父母打電話——如果有必要的話。最後莉迪亞保證,過了聖誕節假期,她就把母親簽過字的卷子拿回學校。

終其一生,她都能聽到母親的心跳堅定有力地叫囂:醫生、醫生、醫生。她母親是如此渴望實現這個夢想,莉迪亞明白,她根本不需要說出來,她的心愿一直擺在那裡。除了當醫生,莉迪亞無法想象自己能夠擁有別樣的未來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企圖設想太陽圍着月亮轉、自然界沒有空氣這種東西一樣荒唐。她曾經想過偽造母親的簽名,但她的字體過於圓胖,一看就出自小女孩之手,騙不了任何人。

最後一周,甚至發生了更可怕的事情。莉迪亞從她的床墊下拽出一個白信封,她有點希望裡面的東西會有所變化——過去的八天裡,上面的字或許已經爛掉了,所以她可以像吹灰塵那樣把它們吹跑,只留下一張白紙。但是,無論她怎麼吹,那些字依舊巋然不動。親愛的李先生:感謝你參加了我校的提前錄取環節,我們非常高興地歡迎你進入哈佛大學1981屆學習。

過去的幾周,內斯每天下午都會打開信箱檢查郵件,有時都忘記和母親打招呼,甚至來不及穿上他的鞋。莉迪亞能夠體會到他憂心如焚的感覺。上個星期在早餐桌前,瑪麗琳把她幫莉迪亞改好的數學作業放在麥片盒子上。「昨晚你睡覺後,我檢查了一下,」她說,「第二十三題有個錯誤,親愛的。」五年、一年,甚至是六個月前,莉迪亞還會在她哥哥的眼裡找到同情。「我理解。我理解。」他只要對她眨眨眼,她就能接收到他的同情和安慰。而這一次,內斯卻埋頭看他借來的書,沒注意到莉迪亞緊握的手指和瞬間變紅的眼圈。內斯忙於幻想自己的未來,沒有再聽見莉迪亞沒說出口的話。

只有他一直在傾聽莉迪亞的心聲。自從瑪麗琳消失又出現開始,莉迪亞就沒有了朋友。那一年秋天,每當課間休息的時候,她就躲到一邊,盯着遠處第一聯邦銀行的鐘樓。錶針每走一分鐘,她就閉上眼睛,想象母親可能在做什麼——擦櫃檯、給水壺裝水、剝橘子——仿佛這些細節的重量能夠把母親留在家裡,不讓她離開。後來,她覺得可能是這些發呆的時光讓她失去了交朋友的機會,也可能無論如何她都沒有這樣的機會。一天,她睜開眼睛,發現斯泰茜·舍溫站在自己面前。那個金髮及腰的斯泰茜·舍溫,她周圍還有幾個女孩。在米德伍德幼兒園,斯泰茜·舍溫一手遮天,能夠嫻熟地運用馭人之術。前幾天,她剛一宣布「簡寧·柯林斯像廢水一樣臭」,簡寧·柯林斯就立刻被踢出了她所在的小團體,她的眼鏡也被奪了下來,眼淚糊了一臉,跟斯泰茜一夥的其他女孩則在一旁竊笑。莉迪亞驚懼地遠遠觀望這一變故。幼兒園開學的第一天,斯泰茜曾經問她:「中國人慶祝感恩節嗎?」還有:「中國人有肚臍眼嗎?」

「放學後,大家都去我家。」站在她面前的斯泰茜說,她略微朝莉迪亞眨了眨眼,「你也可以來。」

莉迪亞滿腹狐疑。她真的被斯泰茜·舍溫選中了嗎?斯泰茜一直看着地面,手指上纏繞着一根髮帶,莉迪亞盯着她看,仿佛這樣就能讀懂她的想法。她的樣子是害羞還是狡猾?她分辨不出。接着,她想起了母親,想起她趴在廚房窗口向外看,等着她回家。

「我不能去。」她終於說,「我媽媽說,放學後我必須馬上回家。」

斯泰茜聳聳肩走開了,其他女孩尾隨着她。突然,她們爆發出一陣笑聲,莉迪亞不知道她們笑的是不是自己。

如果她去了斯泰茜家,她們會對她友善還是嘲弄她?她永遠都不會知道。她只能對各種生日聚會、去休閒中心溜冰或游泳等等邀請說不。每天下午,她都會匆忙趕回家,急於看到母親的臉,讓她高興。到了二年級,其他女孩已經不會再問她了。她告訴自己:她不在乎,因為媽媽會永遠等着她,而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未來的日子裡,莉迪亞看着斯泰茜·舍溫——她先是編起了金色的髮辮,然後又拉直,後來戴上了髮飾——朝她的朋友們招手,把她們拉到身邊,就像一顆聚光的寶石。她看到珍·皮特曼給帕姆·桑德斯遞了一張紙條,帕姆·桑德斯在桌子底下打開紙條,偷偷地笑起來;她看到謝莉·布萊爾利分掉一包綠箭口香糖,當錫紙包着的口香糖跳過她傳給別人的時候,她聞到了清甜的薄荷味道。

只有內斯是她生活的調劑,讓她能夠忍受下去。從上幼兒園開始,每一天,內斯都會幫她留出一個座位——在餐廳,他會讓她坐在他對面;在校車上,他把書放在自己旁邊的綠色塑膠座位上為她占座。如果莉迪亞先到,也會幫內斯占座。因為有內斯,她永遠都不會獨自坐車回家,聽車裡的其他人三三兩兩地湊在一起閒聊;她永遠不用一面怯生生地問「我能坐在這裡嗎」,一面擔心被人拒絕。他們心照不宣地約定,他會一直幫她留出位置。正因如此,她也總能夠對自己說:「有人會來坐這個位置,我不是一個人。」